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规模巨大的丛书,也是“中国古代卷帙最大的丛书”。即便如此,亦受到後人毁誉参半的评价。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祖武先生说:“《四库全书》的编纂,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有不可宽宥的人为的过恶,功过参半。”近代学者又称《四库全书》为“功魁罪首”。
“功魁”,《四库全书》囊括了从先秦到清乾隆以前的历代重要典籍,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因而又被誉为“中华传统之总会,古代典籍之渊薮”。
“罪首”,不计其数的历史文献和诗文书籍或被销毁禁绝,或横遭抽毁、篡改,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四库而出古书亡”。
两种评价如此大相径庭,原因何在?这不得不联系到主持纂修《四库全书》的清朝统治者乾隆皇帝。爲了加强文化专制,巩固满清统治,乾隆皇帝打着“稽古右文”的旗号,实质是本着“寓禁于征”的目的,肆意的将所谓“违碍悖逆”的书籍摒弃乃至禁毁,即使收入四库的书籍,也有一部分遭到程度不同的抽毁、改易。
对於其中抽毁、改易的原因,已有很多学者作了相当多的论文加以评析总结。
但迄今还没有人以清初朱彝尊所撰《曝书亭集》一书为切入点来概括被抽毁、改易的原因。因此,本文拟从《曝书亭集》入手,以其康熙五十三年刻本(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影印原刊本)为底本,对校两本,发现其中有二百三十余处相异文字,详加考校,得出相异的原因:①是因“违碍”问题而遭删改,②是四库抄写校勘问题。从此文亦可进而补充因“违碍悖逆”而遭抽毁、改易的具体原委,探究《四库全书》的编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