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形成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是个体整合关于另一个个体的各种来源的信息以形成一个完整判断的过程。Asch最早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印象形成概念,他认为个体印象形成是感知者以特质为核心内容对目标个体建构整体观念的过程。个体能够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是需要在某种环境之下所获得对他人的信息,之前的一些研究大致将这些信息分为两类:定型和个体信息。定型的概念是指按照性别、年龄、种族或职业等信息进行社会分类,从而依照这种分类个体可以判断目标属于某类群而抽离整个群体的固定印象。很多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定型与某些特质和行为相联系。个体信息的概念则是指关于人们个体的行为、人格特质和家庭背景等诸多方面的信息的总和。在早期的观点认为对个体印象的形成是综合个体全部信息的结果。而也有研究认为知觉个体对定型和个体信息是分开的、依照某种特定序列进行加工的,还有一些学者支持印象形成的平行模型,与序列加工模型不同的是,平行模型认为知觉者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对于定型和个体信息的加工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相互限制意义,共同影响印象的形成。双重加工模型认为印象的形成是存在有两种不同的加工模式,两种模式中一种是基于定型的自上而下加工,另一种是基于特征的自下而上加工,双重加工的方式可能是基于不同的记忆系统,或是快速学习记忆系统或是慢速学习记忆系统,与双重态度模型相类似,个体在面对目标时可能还会形成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两种不同的态度。本研究在双重加工模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两个实验对人际印象的双重加工结构及其形成与改变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验证了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实验一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初始印象信息学习,学习之后分别测量被试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测量结束后实验组接着进行反初始印象信息学习,而控制组则继续接受与初始印象性质相同的信息学习,学习之后再次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测量。强化实验组和强化控制组继续进行第三轮反初始印象信息学习并且之后再次测量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实验二与实验一流程相同,区别在于实验一的实验组接受消极的初始印象信息,控制组接受积极的初始印象信息,而实验二中的实验组则接受积极的初始印象信息,控制接受消极的初始印象信息。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描述信息学习,被试可形成与描述性质相同的印象,而通过反初始印象信息的学习,被试原先建立的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2.先形成消极的外显态度,后呈现积极信息最终形成的整体外显态度比起先形成积极的外显态度,后继续呈现积极信息最终形成的整体外显态度评分更高、更具优势。3.先形成积极的印象后接受消极信息最终形成的整体印象要优于先形成消极的印象后接受消极信息而最终形成的整体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