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房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房地产市场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民生问题。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的社会分层现象逐步显现,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日益突出,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国家住房政策导向由市场商品型向民生保障型转变,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重要作用。在空间层面上,通盘考虑保障性住区的建设规划,确保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上海市保障性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保障性住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的优化策略,以促进城市居住空间的合理布局,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次研究首先明确了目前我国城镇人口的集聚快速增长、国家住房政策导向等现实背景及研究思路的架构,辨析了相关概念,并简析了国内外保障性住区建设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以及目前保障性住区的建设规划情况,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以配套设施作为研究切入点,总结了上海市保障性住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的主要特征,探讨有关保障性住区配套设施规划方面需要优化的要素;根据优化要素,基于居民需求有针对性的构建保障性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的评估框架;且通过定向问卷调查与访谈对评价框架进行佐证。从配套设施建设角度科学引导保障性住区的建设规划,以达到中低收入群体住区在城市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本文提出的配套设施建设优化策略变革了保障性住区传统的建设规划模式,力求规避社会问题的产生以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主要有四大点:从封闭住区到开放街区、从边缘住区到中心街区、从单一住区到活力街区及从一次规划到持续建设。最后,提出了本次研究的结论及局限,并展望了该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