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区建设的配套设施规划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s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房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房地产市场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民生问题。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的社会分层现象逐步显现,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日益突出,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国家住房政策导向由市场商品型向民生保障型转变,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重要作用。在空间层面上,通盘考虑保障性住区的建设规划,确保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上海市保障性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保障性住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的优化策略,以促进城市居住空间的合理布局,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次研究首先明确了目前我国城镇人口的集聚快速增长、国家住房政策导向等现实背景及研究思路的架构,辨析了相关概念,并简析了国内外保障性住区建设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以及目前保障性住区的建设规划情况,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以配套设施作为研究切入点,总结了上海市保障性住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的主要特征,探讨有关保障性住区配套设施规划方面需要优化的要素;根据优化要素,基于居民需求有针对性的构建保障性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的评估框架;且通过定向问卷调查与访谈对评价框架进行佐证。从配套设施建设角度科学引导保障性住区的建设规划,以达到中低收入群体住区在城市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本文提出的配套设施建设优化策略变革了保障性住区传统的建设规划模式,力求规避社会问题的产生以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主要有四大点:从封闭住区到开放街区、从边缘住区到中心街区、从单一住区到活力街区及从一次规划到持续建设。最后,提出了本次研究的结论及局限,并展望了该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其他文献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产生的城市建设现象是独具特色的。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换、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大背景下,新城所具有的功能、担负的角色及其发展轨迹较过去已经发生了
学位
滨水区是都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个毗邻水体的都市,无不对于滨水区建设予以极大的重视,盖因为滨水区是都市极其宝贵的资源,对于城市形象塑造、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环境
随着城市空间的综合发展,建筑界对风环境的研究也逐步深入。中山路商业区作为呼和浩特的中心商业区,存在强风、沙尘、雾霾、热环境变化剧烈等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
商业是带动城镇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城镇商业空间作为城镇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镇发展和乡镇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镇
随着2015年10月30日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标志着我国大数据的发展进入规模推广阶段。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将会成为研究关注的新
新城规划建设活动在世界许多国家盛行已久。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也试图通过建设新城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用以解决大城市人口膨胀和产业转移的难题。在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已
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建设大多注重物质性与经济性,盲目地大拆大建、模仿跟风,致使城市形象趋同、城市个性缺失,可识别性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地
公共空间中的交往活动既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又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空间条件不能决定交往活动的发生,却在很大程度上起促进作用。一些经典的空间现象引发了人们自然的停留交往
湿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然资源宝库和生存环境。湿地广泛的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自然地带。湿地被称作“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发源地”等,有着极其重要的环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