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哲学,语篇语言学和翻译学三个学科的交叉结合,探讨唐诗翻译的文化传真策略和语言转换方法。通过跨学科综合分析,作者提出双层次归化与异化的论点。作者选取了中国唐诗作为实证语料,因为唐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复杂文学语篇,唐诗是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大成,它作为文学翻译研究的语料具有典型性。关于它的翻译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一般文学语篇的翻译。通过移植经典哲学中的矛盾论和辩证法理论,结合翻译学中的共时历时研究,作者论证了归化异化是一对矛盾,具有哲学上的共性——主次有分,不可分割。作者指出传统归化异化的不足之处——定位不明,流于表象。伴随翻译学的发展,特别是文化转向的到来,翻译已经成为宏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作者论证了归化异化可以适用于翻译的两个层次。在文化层次,它是翻译策略,是关于文化传译原则的议题;在语言层次,它指具体的语言符号转换技巧,类似于传统的直译与意译。因此归化与异化应该分层次来分析,不宜笼统而论。在论证以上理论框架的合理性之后,作者将它应用到文章的主体——唐诗英译的研究。作者首先通过语篇语言学的理论,证明每一首唐诗都是一个完整的文学语篇,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分解的文化交流单位。作者分析了唐诗语篇的文化特色,指出意境是中华文化在唐诗语篇中的体现,是在汉语文化语境指导下的诗的超语言、超文本美感。为了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唐诗语篇翻译要坚持异化,即保留和移植其特有的意境。为此根据语篇翻译理论,译者必须在译本中重构源语语篇的文化语境。文化焦点是意境移植中的关键点和难点。根据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文化焦点理论,结合艾文左哈尔(Even-Zohar)的文本素理论,得出唐诗翻译的文化焦点在意象、风格、典故和文化词等几个方面。文化焦点在唐诗语篇中的融合是构成独特的唐诗意境的基本因素。唐诗异化翻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此得到论证。对于语言层次的唐诗翻译操作,根据李运兴教授提出的语篇信息单位和语篇翻译操作单位理论,作者论证了在唐诗英译的语篇重构过程之中,必须考虑具体语言的差异,以语篇的词位(lexical unit)作为转换的出发点。在语篇内语言符号的具体转换过程中杂合包括归化异化在内的翻译手段。语篇间语言符号的转换要有效服务语篇外文化的传递。词位转换必须兼顾目标语使用者的接受能力和习惯,使目标语篇衔接连贯,并且在文化实质上等效于源语语篇,达到音美、形美和意美的最佳结合。作者具体分析了体现唐诗文化焦点的词位的转换技巧。通过在逻辑论证过程中提供相关个案分析,双层次归化异化理论得到合理诠释,给唐诗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指导途径。同时作为最具有文学性的文学语篇,唐诗具备了一般文学语篇的所有特征,所以作者认为这一理论对于一般文学语篇的翻译也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