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研究现代汉语表量词语和表量格式在不同句法结构或句法位置上,所呈现的量化表述上的异同,特别是通过探究其内涵量性及相关的句法功能,从而表明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作者作为汉语非母语的研究者,作为一名留学生选择专题模式来研究相关的汉语量化问题。
第一章是绪论。简述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意义,并介绍和本文有关的一些基础性理论和前人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讨论“X(一)点”与“X(一)些”的表量功能。从汉语定量词和不定量词的划分切入,从主观量和客观量的角度,论述二者在表量大小和表量精确性与模糊性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从语音、词法和句法三个层面,以轻重音、词语搭配和适用句式及句法分布等角度描写、分析二者在量化表述上的特点。
第三章从量化词“点”与“些”的搭配功能角度研究二者的特点。分别研究了“点”、“些”与“就”和“才”、程度副词、部分代词连用时的特点,并以汉语中的一些特殊句式为观察角度,研究“点”和“些”的搭配功能,并试图进一步分析其表量特点。
第四章从认知角度解释“点”和“些”的量化表述特点,从有界无界理论角度进一步解释“点”“些”所表现出来的句法分布特点。并更为广泛的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解释“点”“些”类量化表述的句法表现。
第五章主要比较“稍微”与“有点”在量化表述上的异同。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平面比较二者的联系和差异,并试图说明由于其演化历程和语义基础的差异,造成在汉语量化表述上的不同倾向。
第六章从“有点”“有些”的后接成分角度出发,以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三大类实词为其后接成分的分类标准,并结合语用和认知理论,对其后接成份的选择倾向做出解释,进一步明晰二者在量化表述方面的特点。
第七章主要借鉴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对“多少+X”的量化表述做了一定分析,并根据它们的特定表量功能,探讨了说话人对相关情景的识解与语境适切度。我们认为:1、当X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NP)时,“多少+NP”构式的量化表述为“说话者认为某主体的性状程度达到极致、顶点的无限量”。2、当X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即VP)时,“多少+VP”构式量化表述为“说话者认为某个动作行为达到的结果或性状的程度不会超出某个有限量幅。”
第八章探讨“多少”的演化历程。“多少”最初从单纯的数目开始,通过语义的演变和虚化,最终产生变化。在虚化的过程当中其语义有时表示偏向“多”,有时偏向“少”,是由于一定的语境因素造成的。而且,“多少”从确定的问数量,逐步演变为表达量概念的词,可以视作为“量化词”。本章试图通过描述其虚化过程,来解释“多少”作为量化词的诸多特点。
第九章为本文的结论。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和梳理,并指出本文的不足和疏漏,及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第一章是绪论。简述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意义,并介绍和本文有关的一些基础性理论和前人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讨论“X(一)点”与“X(一)些”的表量功能。从汉语定量词和不定量词的划分切入,从主观量和客观量的角度,论述二者在表量大小和表量精确性与模糊性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从语音、词法和句法三个层面,以轻重音、词语搭配和适用句式及句法分布等角度描写、分析二者在量化表述上的特点。
第三章从量化词“点”与“些”的搭配功能角度研究二者的特点。分别研究了“点”、“些”与“就”和“才”、程度副词、部分代词连用时的特点,并以汉语中的一些特殊句式为观察角度,研究“点”和“些”的搭配功能,并试图进一步分析其表量特点。
第四章从认知角度解释“点”和“些”的量化表述特点,从有界无界理论角度进一步解释“点”“些”所表现出来的句法分布特点。并更为广泛的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解释“点”“些”类量化表述的句法表现。
第五章主要比较“稍微”与“有点”在量化表述上的异同。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平面比较二者的联系和差异,并试图说明由于其演化历程和语义基础的差异,造成在汉语量化表述上的不同倾向。
第六章从“有点”“有些”的后接成分角度出发,以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三大类实词为其后接成分的分类标准,并结合语用和认知理论,对其后接成份的选择倾向做出解释,进一步明晰二者在量化表述方面的特点。
第七章主要借鉴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对“多少+X”的量化表述做了一定分析,并根据它们的特定表量功能,探讨了说话人对相关情景的识解与语境适切度。我们认为:1、当X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NP)时,“多少+NP”构式的量化表述为“说话者认为某主体的性状程度达到极致、顶点的无限量”。2、当X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即VP)时,“多少+VP”构式量化表述为“说话者认为某个动作行为达到的结果或性状的程度不会超出某个有限量幅。”
第八章探讨“多少”的演化历程。“多少”最初从单纯的数目开始,通过语义的演变和虚化,最终产生变化。在虚化的过程当中其语义有时表示偏向“多”,有时偏向“少”,是由于一定的语境因素造成的。而且,“多少”从确定的问数量,逐步演变为表达量概念的词,可以视作为“量化词”。本章试图通过描述其虚化过程,来解释“多少”作为量化词的诸多特点。
第九章为本文的结论。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和梳理,并指出本文的不足和疏漏,及进一步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