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学形象的教学内容模糊、教师选取与之相匹配教学方式的意识薄弱等问题日益突出,“文学形象”作为文学作品的核心,对学生精神品格与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性质。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文学类文本中的“文学形象”为研究对象,指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结合“文学形象”的特点来选择适合恰切的教学方式,真正回答“如何教”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学形象的教学内容模糊、教师选取与之相匹配教学方式的意识薄弱等问题日益突出,“文学形象”作为文学作品的核心,对学生精神品格与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性质。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文学类文本中的“文学形象”为研究对象,指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结合“文学形象”的特点来选择适合恰切的教学方式,真正回答“如何教”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最终确定了文学形象的具体内涵,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将文学类文本中“文学形象”的类型分为:“语象”、“形象”和“意象”三种,同时对各类文学形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除此之外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界定了“教学方式”的操作性定义。基于以上两个理论基础本文以“文学形象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建构起“文学形象教学方式”的分析框架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了可操作的课例研究方法:第一,整理出文学形象的三个维度“语象”、“形象”“意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进一步明确了文学形象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第二,通过观测教师在文学形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来判定其教学方式;第三,根据以上研究,进而归纳出教师在教学不同类型文学形象时运用的教学方式所呈现出来的特征。运用上述课例研究方法,经过对教学课例进行分析发现:(1)“语象”类文学形象的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以“启发式”为主;(2)“形象”类文学形象的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缺乏“探究式”与“讲授式”;(3)“意象”类文学形象的教学方式具有随意性,具体表现为:教师缺乏对“意象”、“意境”教学方式的思考;教师对“主旨情感”的教学缺乏与教学内容匹配度的思考。通过讨论发现,影响文学类文本中文学形象教学方式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匹配度的思考;(2)“教师中心”的传统理念对教学方式具有重要影响;(3)个性化教学是教师教学文学形象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了提高文学形象与教学方式的适切性与匹配度,教师首先需树立文学形象与教学方式自觉匹配的意识;其次,教师需改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中心”的传统思想;最后,教师需加快自身专业成长步伐以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务院推广双随机监管模式的力度愈来愈强,2016-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部署将双随机这一新型监管模式应用至执法领域的重点工作。这一创新型监管模式为科学高效监督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是政府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过渡的积极探索。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塑造公开透明的政府形象,而且助力于营造公平便捷透明的营商环境。关于“双随机、一公开”以往研究,大多从其作用与贡献、存在问题和路径优化方面进行了研究
本报告语料选自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约翰·闵福德在2016年于上海的一次关于《易经》翻译的报告全文,题为《易经在西方》。全文共分三部分:一是约翰讲自己当年学习汉文化的经历;二是他对翻译《易经》的经还是传的思考;最后是他概述西方历史上对《易经》的研究与反响。考虑到原文的语言特征,本报告选取中国当代翻译理论中的“化境论”来指导翻译,此论由中国著名学者钱钟书所提。简言之,化境要求有二:一是可读性,即译文
高中思政课教师问题意识是教师对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相关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实效性、时效性等内容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以“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和能力的总称。高中思政课教师养成必要的问题意识是新时代加强高中思政课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启发引导学生养成问题意识的客观需要,是促进高中思政课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对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论文通过文献研究、调查访谈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蓝图:良好社会的进化起源》中第十一、第十二章部分内容为翻译素材,源语言文本主要讨论了基因与文化,自然与社会规则的主题。本篇文本属于信息性文本,具有一定学术型,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大量引证,表现手法多样,而且逻辑性很强。但是,由于英汉之间存在行文逻辑,思维方式等差异,如何在译文中重现语篇的连贯性,实现译文的信息交际功能是本次翻译的主要目的,也是一个难点。通过分析源文本并研究相关理论,笔
巴尔蒂斯是法国二十世纪具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二十世纪的欧洲艺术舞台上,各种艺术流派纷繁错杂,艺术家各自将自己形色的思想观念作为对新潮流的创新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状态下使得艺术失去了共同的语言。当所有人都在努力使自己标新立异的时候,巴尔蒂斯选择了一条和他毕生时代相平行的道路,一个人孤独地前行着,他用自由的灵魂去感悟时代下的本质,运用独树一帜的绘画语言记述着被人遗忘的真实,巴尔蒂斯通过学习古典大师的艺术处
历史类文本是翻译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一类文本,但它的翻译工作并不简单。历史类文本不像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高超的语言功底,也不像科技法律等专业文本需要专业的知识,这类文本整体上更关注信息的传达,史实信息的忠实传达是重中之重。此外,大多数历史类文本具有一定的文学性,需要译者仔细斟酌翻译策略与方法。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语料选自《巨弧》的前两章,在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的引导下,探讨历史类文本的翻译标准与方法。根据赖斯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单个的旅游景区、景点已经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目光放在了旅游目的地的打造上。政府利用自身独特的行政优势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地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增添动力。近年来,临汾市政府有意识地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在目的地品牌打造、形象塑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政府旅游营销理念制约、旅游营销资源投入不足以及旅游营销创新能力不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社会治理,而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就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其中,如何构建以农村作为基本单位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得以提升的前提和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也随之产生了剧烈的变迁。虽然以往也有对影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变迁因素的研究,但仅仅是就某几个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并未系统地对农村治理体制变迁影响
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步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的提出指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变革或优化现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既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具有理论探讨的价值。基于此,本研究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数学“一师一优课”为研究对象,以乔伊斯和韦尔的教学模式研究框架为本文的理
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继提出,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两大政策的实施主体,农民工流动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政策效果。然而,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较强,倾向远距离流动。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在造成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同时,也引致大城市建设的“虹吸效应”。除此之外,“留守群体”社会问题屡见不鲜。因此,农民工流动关乎城乡经济的繁荣、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亟需各界关注。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