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龄效应(own-age effect)是指要求学习者学习一系列面孔材料,在随后的再认测试阶段,个体对与自身年龄相仿的面孔识别和再认成绩显著好于异龄面孔的现象。它既是面孔识别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虽然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解释同龄效应的理论假说,但仍然存在一定分歧和讨论的空间。对同龄效应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司法审判领域中涉及不同年龄的目击者的辨认准确性,还可设计方案,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同龄效应进行有效干预,并为探索削弱或消除该效应的有效途径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同龄效应以及影响该效应产生的因素。研究主要由四个实验组成:实验一采用3(被试年龄:儿童、青年、老年)×3(面孔年龄:儿童、青年、老年)混合设计,系统考察7-8岁的儿童、18-25岁的青年以及60-70岁的老人三组被试是否均会出现同龄效应以及各自的效应量大小。一方面考察了同龄效应的随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深入探讨同龄效应的影响因素奠定了基础。实验二从知觉经验假说出发,共选取60名与儿童面孔接触程度不同的幼儿教师(平均年龄为20.7岁)和天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平均年龄为20.6岁),采用2(组别:大学生、幼儿教师)×2(面孔年龄:儿童、青年)混合设计,考察个体与面孔的知觉经验对同龄效应的影响。实验三采用两因素混合设计,以128名天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0.2岁)为被试,目的是通过改变被试对同龄及异龄面孔的加工方式,探讨面孔加工方式对随后面孔再认成绩的影响。实验四选取72名天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1.3岁),采用3(动机组别:儿童面孔动机组、青年面孔动机组、控制组)×2(面孔年龄:儿童、青年)混合设计,考察个体加工面孔的动机水平是否会对同龄效应产生影响。在本研究的实验条件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年龄个体面孔再认存在同龄效应,且效应大小不存在年龄差异。(2)人们早期的面孔知觉经验不足以削弱当前对同龄面孔的再认优势,近期的知觉经验影响个体对同龄和异龄面孔的再认。教龄在6-12个月之间的幼儿教师不存在对同龄面孔的识别优势。(3)个体对面孔的加工方式影响同龄效应。个体化加工同龄面孔、类别化加工异龄面孔条件下出现了同龄效应;对同龄面孔进行类别化加工、异龄面孔个体化加工条件下,个体的同龄效应消失;对两类面孔均采用类别化加工或个体化加工,个体同样未表现出同龄效应。(4)个体对某类面孔的加工动机水平会影响随后的再认成绩,对异龄面孔的再认成绩随加工动机水平的提高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