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艺术的现代转型——论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的流变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j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发生了深刻的现代转型。这种现代转型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电影作为艺术,其本质内涵较80年代前有了质的区别。一方面摆脱了极“左”政治造成的异化,由“政治工具”回到了审美艺术,焕发出现代启蒙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影戏本体的传统观念被建立在现代科学与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影像本体论所取代。因而中国电影艺术由内到外都呈现出崭新的现代风貌。其二,中国电影在80年代,获得了完整意义上的本质确认,即电影既是艺术,又是文化和商品。这种“三位一体”的认识,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电影本质狭隘和片面的把握,而且为中国电影在80年代以后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围绕这一现代转型,论文从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流变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电影艺术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具体特征及其多重动因。论文首先从纵横两个层面概括了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流变的格局及轨迹,在分析各种思潮流变关系的过程中,揭示了8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现代追寻的历史走向。其次,论文从电影美学、电影创作和电影体制等不同角度,考察了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流变中呈现出的种种现代特征。论文指出,就电影观念而言,实现了由“政治批判”到审美观照的转型;就电影美学而言,完成了“影戏论”到“影像论”的转变;就电影创作来说,呈现出“单一化”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从电影体制来看,达成了从“计划型”到“市场化”的飞跃。与此同时,论文还对潜藏在这些转型症候之间的历史性关联及其价值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最后,论文立足80年代广阔的背景,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诸多因素入手,深入挖掘中国电影艺术现代转型的种种动因、根源,揭示出繁复多变的电影思潮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历史规律,并由此出发,对80年代中国电影的现代转型作出了恰如其分的历史评价。 总之,论文力图通过对大量历史现象的实证考察,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为80年代电影研究提供某种视野、方法的同时,给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富有理性色彩的历史启示。
其他文献
我们现在看到的《小尔雅》是《孔丛子》的第十一篇。《孔丛子》题爲秦汉之际孔鲋撰,但不见于《汉书?艺文志》,朱熹以来,很多学者都认爲是僞书。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小尔雅》是
本文对GH4169材料焊接持久性能不合格问题进行了分析,这是由于钎料的温度为1040℃,导致GH4169材料中δ相完全熔解,使材料出现缺口敏感性.我们在最终固溶时效前增加了900℃的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在社会生产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比重.高层建筑数量逐渐增加,规模逐渐扩大,给城市生活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高层建筑施工由于工期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建设开来.在实际建设项目的建设与施工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影响因素,这些基本影响因素的存在会使得施工建设质量受到影响,并且更加重
刘向是我国西汉后期重要的目录学家、经学家和文学家,前人对刘向目录学和经学的研究已十分深入,成果颇丰。对刘向文学创作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了建筑的整体质量,影响着人们的安全,决定了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其城市整体建设的全面进步,在城市建设工程中,工程质量安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果质量安全控制存在问题,不仅会对工程的建设质量带来直接
土木工程是我国的重点项目之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从施工进度的科学管理、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成本管理、强化硬件和现场安全管理、调整管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我国对生态环保愈加重视,水电项目建设受此影响,竞争出现了更加激烈的趋势.目前我国的水电施工管理依旧以粗放型为主,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这种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