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玉米田杂草发生、危害的特点,在对我国玉米种植方式现状、农民用药习惯和当前玉米田除草剂状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氰草津和莠去津及其不同配比的生物活性、制剂配伍组合、安全性和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 1.采用去胚乳小麦幼苗法,测定了氰草津、莠去津以及氰草津和莠去津不同配比对去胚乳小麦幼苗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氰草津:莠去津为1:1时的共毒系数为180.3,增效最显著。 2.制剂中润湿分散剂的选择采用流点法和粘度曲线法,从10种润湿分散剂筛选确定了农乳34#和603#及其用量。制剂配方的优选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正交分析。结果显示,4种因素对悬浮剂分层率和悬浮率的效应顺序为农乳500#>农乳34#>黄原胶>603#,并确定了制剂的主要技术指标。 3.采用盆栽法研究了氰津-莠不同浓度在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施用对玉米的安全性,以及不同营养元素减轻药害的能力。结果表明,氰津-莠作土壤封闭处理对玉米安全;茎叶处理时,玉米在3~4叶期抗性表现最强,其次是1~2叶期,5~6叶期抗性最低。葡萄糖、磷酸二氢钾、萘乙酸三种物质都能够不同程度的缓解氰津-莠对玉米的抑制程度,提高叶绿素含量,其效应顺序为葡萄糖>磷酸二氢钾>萘乙酸。 4.氰津-莠应用技术研究分别在华北夏玉米翻耕田和免耕田进行。结果表明,翻耕田土壤封闭最佳喷液量450~675kg/hm~2,翻耕田茎叶处理最佳喷液量450~675kg/hm~2,免耕田最佳喷液量为675kg/hm~2,施药剂量相应为900g/hm~2,900~1125g/hm~2和900g/hm~2。同等剂量下,免耕玉米田的杂草防治效果均优于翻耕田杂草防治效果。氰津-莠田间用作茎叶处理时,喷液量少、剂量高时对玉米生育性状和产量有一定不良影响。 项目产品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已在我国春玉米和夏玉米田获得登记;2004年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重大专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立项资助;2005年被河南省科技厅确定为高新技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