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100)和Pt(110)单晶电极上CN ̄和CO吸附与共吸附过程的循环伏安和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等技术研究了酸性介质中CN-与CO在Pt(110)及Pt(100)单晶电极上的共吸附过程,同时研究了吸附态CO和溶液相CO在Pt(110)、Pt(100)单晶电极上的电氧化行为,将CO、CN-作为表面探针分子研究了不同结构的Pt电极的表面结构效应。主要结果如下:   1、CN-在开路电位即能稳定吸附在Pt(110)、Pt(100)电极表面,且在0.0-0.6V电位区间,均可观察到位于2100cm-1附近的CN-a的红外吸收峰。CN-ad在Pt(110)上相对稳定,可在氢区发生缓慢的解离脱附,当电位高于0.3V时,CN-ad氧化生成CO2;而CN-ad在Pt(100)上的行为较为复杂,当电位低于0.15V时,CN-ad与吸附氢和H3O+离子反应生成COL、COM物种,当电位高于0.25V,COL、COM即被氧化成CO2,同时CN-ad开始氧化形成中间体物种OCN-,当电位高于0.46V时,CN-ad开始氧化生成CO2,从而释放出大部分的铂表面位。   2、对比研究了Pt(110)和Pt(100)电极对吸附态CO和溶液相CO的电催化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吸附态CO及溶液相CO的氧化都是结构敏感的反应。在Pt(110)单晶电极上,当存在COsol时,COsol氧化峰电位比COad正移168mV,其峰电流密度为后者的6.7倍;且COad主要以线性吸附态物种(COL)均匀分布在电极表面。COsol存在,导致COL谱峰蓝移,且其起始氧化电位提前。在Pt(100)单晶电极上,当存在COsol时,COsol给出两个分别位于0.11、0.448V的氧化电流峰,总氧化电量远大于单纯吸附态COad的氧化;COad主要以线性吸附态物种(COL)和桥式吸附态物种(COB)均匀分布在电极表面;此外,当处于低电位区间时,COB一部分转换为COL,一部分氧化成CO2。当溶液中含有饱和的COsol时,COL、COB谱峰蓝移,起始氧化电位提前。   3、对比研究了Pt(110)和Pt(100)电极上CN-与CO共吸附过程,深化了对Pt单晶电极表面两者的共吸附和氧化过程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CN-与CO共吸附过程是结构敏感的反应。在Pt(110)上,COad起始氧化电位正移50mV,氧化峰电位正移260mV左右,且峰电流密度大幅降低,而COad氧化对CN-ad氧化行为基本没有影响;此外COad谱峰红移,CN-谱峰发生蓝移。而在Pt(100)上,CN与CO共吸附后,检测到COL和COB两种吸附态,并且它们的起始氧化电位相对于CO单独吸附推迟了250mV,氧化峰电位正移了162mV,峰电流密度也大幅降低;CN-ad谱峰则发生蓝移,CO谱峰在0.0~0.2V电位区间先红移,在随后的电位区间较之单独吸附时发生蓝移。   4、CO单独吸附时,Pt(100)对COad氧化的电催化活性优于Pt(110),与CN共吸附后,Pt(110)对COad氧化的电催化活性高于Pt(100)。   本文深入研究了酸性溶液中Pt(110)、Pt(100)电极表面吸附态CN-、吸附态CO以及CN-与CO的共吸附层的性能,并探讨了溶液相CO对CO在两个Pt单晶电极上吸附和氧化过程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上述过程中的电极表面结构效应和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发展了Pt单晶电极表面CN-和CO共吸附过程的深入认识,对于进一步探索电催化,表界面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少儿新闻作为新闻中的一类,逐渐受到新闻创作人员的关注。我国少儿新闻创作起步较晚,相比普通新闻发展时间短,也面临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本文就
316不锈钢以其优良的耐蚀性能、加工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核电、石油、化工等领域。316不锈钢在应用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焊接成型,然而在焊接过程必然导致焊接区
自然界中,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一样表现出色。但是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本身所带的高电荷导致了这些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不稳定性。此外,由于这些分子口服效果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比如报纸,已经出现衰退的趋势。谈到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形成较大影响的,不得不提到当下正流行的微博。作为当下使用率最高的媒
随着MOOC的展开,高校的在线教育得到十足的进步与蓬勃的发展。本文讨论当前较流行的web开发技术,及针对不同用户来详细探讨需求,该系统以每门课程为一个单元,给学生提供录像
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网民的数量持续攀升,这使得任何事件都可能在网络的作用下成为热点话题,产生网络舆论,进而广泛传播,可能产生正面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此种情
本文分析了基于智能手机的UBI方案数据采集算法,解决了如何通过智能手机内置的传感器判断机动车行驶方向的加速度,并从风险评估的角度构建了整个急加减速事件判断规则框架。
无溶剂条件下的多组分反应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它具有不使用溶剂,有效节约资源,合成效率高、操作简单、原子经济性高等特点。吡喃类化合物是组成某些天然产物的基本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和药理活性,如抗血小板凝聚活性、抗真菌活性、抗细胞毒素活性等,可用作杀虫剂、抗菌杀菌剂、止痛药、解热药、抗组胺剂、治疗增殖疾病药物等。因此,研究无溶剂条件下合成吡喃衍生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无溶剂条件下合成吡喃衍生物
介电材料是一类特殊的绝缘材料,具有很高介电常数,拥有着其它绝缘材料不具备的储存电荷的功能。高介电常数材料与铁电存储介质的研究是当今国际上信息功能材料与微电子领域的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各个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当前的形势背景下,公众的个性化倾向日益提高,对个性化、独特性的服务需求逐渐提升,为了更好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