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段义孚提出“恋地情结 (Topophilia)”的概念以来,“地方”被定义为是一种 “感知的价值中心”,具有一定的社会与文化意义。随着交通运输、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地方之间的联系,历史文化街区也面临着被拆除或者重建的风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大量城市通过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来塑造文化符号、增强城市竞争资本。在此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所根植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街区居民的地方认同也在此过程中发生巨变,引起了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许多学科的广泛关注。 一直以来,地方认同仅仅作为地方感、地方依恋的一个测量维度被讨论。随着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观察到地方认同与其他概念相比,在构建自我概念、区分他者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此,国外作了大量的讨论,地方认同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应用于实证研究中。与之相比,国内对地方认同的研究相对较晚。2006年,黄向等首次将地方理论中的“场所依赖”引入国内旅游学界,随后学者纷纷展开人地关系的研究,但大多沿袭国外的概念与方法。2010年后,国内地方认同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做出了开创性探索,主要关注节事、文化舞台化、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等对地方认同的影响,案例地主要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地、城乡结合部等,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较少。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往往是从多个方面来构建地方,居民地方认同的建构也是在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结果,而此类文献也不多,且没有达成统一的逻辑分析框架。 为了系统地认识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对居民地方认同的影响,笔者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上梳理出空间与地方认同的关系:“空间-符号-记忆-认同”的逻辑体系,并选取南昌市绳金塔街区的本地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分析绳金塔街区更新后的空间变化及其对居民地方认同的影响,探讨影响地方认同建构的因素。 研究发现: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通过物质环境、功能活动以及文化氛围营造了街区独有的场所感和历史感,虽然不同居民的感知表现出不同的差异,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地方认同水平的提升。研究表明通过塑造承载居民记忆的景观或节庆有助于居民对地方文化符号的理解,引发当地居民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以及对地方的认同。本文对全球化背景下历史街区居民地方认同建构的认识与探究,对塑造城市地方文化符号,提高居民认同感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