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小麦主要病害的诊断、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品种、肥料、农药等因子、小麦纹枯病病情与产量损失及千粒重的关系、小麦纹枯病的预测与防治决策、小麦赤霉病的预测及防治决策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比较了我省主栽品种以及当前推广和将要推广的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抗(耐)病性差异,结果表明,我省生产栽培的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耐)病性差异显著,但无高抗品种,品种抗性类型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即:感病类型,以皖麦38、皖麦19、扬麦5号、扬麦158等为代表;中感类型,以皖麦30等为代表;抗病类型,以豫麦18、豫麦21、宁麦9312等为代表。通过分析,确定了品种抗性参数为目标管理中抗病品种利用的量化指标。 肥料试验表明,在施用一定量N、P肥的基础上,适当增施K肥能减轻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程度;在施用一定量K、P肥的基础上,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纹枯病病情呈上升趋势;以低K区的K肥校正系数为1,则中K区、高K区的K肥校正系数分别为0.96、0.90;以高N区的N肥校正系数为1,则中N区、低N区的N肥校正系数分别为0.87、0.75。 研究了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而增大;千粒重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模型,病情指数与千粒重的关系模型。 小麦赤霉病的预测预报研究,先根据安徽省各区域的气候特点、地理位置及病害发生情况对麦区进行区划(即分为皖南区、皖中区、皖西南区和皖淮区),然后利用区划中各代表县的历史资料建立数据库,经过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筛选优化后,确定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分析气候条件与小麦赤霉病病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1月上旬至4月上旬的旬平均温度、旬降雨量与小麦赤霉病病情密切相关,分别组建了皖南区、皖中区、皖淮区和皖西南区小麦赤霉病中长期预测模型和短期预测模型。经回检,皖南区、皖中区、皖西南区和皖淮区中长期预测模型的历史符合率分别为97.83%、89.29%、100%、95.24%。皖南区、皖中区和皖西南区短期预测模型的历史符合率分别为82.76%、77.19%、97.62%;经安徽省植保总站实际预报检验,短期预测的准确率为80%;长期预测的准确率为72.41%。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不同药剂与不同施药方法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单剂拌种以5%适乐丹防效最好,其拔节期防效为72.75%,且持效期长。混剂拌种以 11%复配剂 3号按种重的 0刀2%拌种防效最好,拔节期防效为59.81%;拔节期药剂喷雾的防效以复配剂5号900mlhan‘喷雾的防效最好;药剂不同处理技术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以28%复配剂1号按种重的0.04O拌种+复配剂5号拔节期900mlAllll2喷雾+复配剂5号900ml/hlnZ孕穗期喷雾的防效最好,腊熟期防效为79.58%。多种药剂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药剂拌种+拔节期喷雾+孕穗期喷雾的药剂防治策略总体控病效果最好,增产效果明显;其次是药剂拌种十拔节期喷雾:对以小麦纹枯病为主的病害在小麦生长期施药的最佳点为拔节期。 利用 Visual Basic 6刀组建了安徽省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害预测及管理系统,系统由病害诊断、预测及防治决策、系统说明等模块组成。病害诊断部分共收集了20多种小麦病害的主要症状描述资料、典型症状的病害图片以及常规的防治方法,病害诊断子系统便于用户直观、准确的判断所发生的病害,以便用户在小麦发病时及时进行处理。预测及防治诀策模块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预测出病害可能发生的严重度、产量损失情况以及是否需要防-治,如果需要防治,采取何种防治方案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整个系绞采用菜单提示选择和人机对话方式,使用者只需在合适的运行环境下启动该系统,便可出现主菜单,然后根扼自己的目的,从菜单中选择所要执行的项目或输入必要的信息,即能得到满意的运行效果。本系统的用户界面友好,一切操作均有屏幕汉字提示。系统经过测试,达到了设计要求,能够准确可靠地运行,与传统的人工管理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