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大规模旧城改造运动对历史街区带来了“建设性破坏”,导致了城市历史文化的断裂和消失;随后兴起的“绅士化”改造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历史风貌,却对街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带来了较大程度的冲击;同时,随着民众自主意识的觉醒,自发的抗争和维权运动对传统外力干预、自上而下的改造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传统的历史街区改造模式亟待转型。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背景,结合台湾地区的相关经验,探索研究一种自下而上的,由社区力量自组织进行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理论层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解读,了解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主流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和局限性。同时借鉴社会学中的自组织理论,提炼出社区自组织的核心要素以及与历史街区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的研究框架,以进行不同案例的横向对比。文章第三章主要研究大陆地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困境和转折。首先通过对大陆四个不同地区较为典型的保护更新案例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归纳和对比出四种典型模式间的差异。接着对出现了民众和社会力量自组织参与,并因此导致改造模式出现了重大转变的广州恩宁路历史街区改造的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对比其前后模式的差异。文章第四章主要研究“自组织”下的台湾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经验。首先对台湾历史遗产保护理论和观念的演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论述台湾地区形成社区自组织的主要条件:第三部门的兴起、社区规划师制度、社区赋权机制和公私合伙模式。接着对典型案例——大溪老街的自组织保护更新过程进行梳理,并对其经验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文章第五章先对两岸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制度环境差异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岸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第六章结合前文的保护更新案例,基于自组织程度归纳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最后,结合台湾经验和大陆现实,提出实现历史街区“自组织”保护更新的四项策略建议:①引入NGO的参与,②专业者角色的转型,③渐进式的社区赋权,④建立社区共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