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又名《南华真经》)共三十三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多样且富有诗意的语言,继承并发展老子的思想。“道”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是世界的起源与万物的本质。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经济技术得到长远发展,合纵连横等外交权术下纷争四起,哲学领域百家争鸣……这些变化却使大道远行,贤人困顿,战乱四起,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心无所依归,天人合一的梦想成为泡影。庄子及其后学创作的《庄子》全书为动荡的心寻找到“道”这个永恒的居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们一般将人生划分为认知,伦理,审美三部分,现代社会这三种部分扭曲生长甚至异化。人的懵懂质朴的心被形体,生死,名,利等各种欲望遮蔽。在这种情况下,对《庄子》进行艺术性的解读就是十分有必要的。
从美学角度对《庄子》进行解读是常解常新的,庄子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庄子的人生是体道的,悟道的,追求与道同的人生,这种人生实际上一种审美化的人生,艺术的人生。人们通过“忘”消解欲望的遮蔽,还原本性常心,而享受这种艺术化人生的本性常心就是一种崇高的审美精神,当它观照天地万物时产生无差别、绝对的大美。
《庄子》美学摒弃了狭隘的、残缺的、失性的美,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明确了一个绝对存在的本体美——天地大美,并对大美的产生心境、客观载体、物我关系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