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长[1],城市的竞争与合作更加紧密,相互辐射作用更加明显。城市规模是城市土地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统一,区域范围内城市规模的分布情况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功能的发挥和竞争力的提升。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发挥了巨大的支撑带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落后于沿海发达城市,至今仍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和挑战。本文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以1990-2015年为样本期,从城市人口规模、土地规模和经济规模三个方面着手,对34个地级城市的规模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预测特征指数未来变化趋势,测评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自协调水平。主要结论如下:(1)从土地利用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上看,东北地区首位城市规模演变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土地利用规模的首位城市在沈阳、哈尔滨、长春三个城市中交替演变;沈阳市作为人口规模首位城市比较稳定,但首位度有所减小;经济规模的首位城市沈阳市与其他城市差距扩大明显,龙头作用显现。(2)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规模表现为极化发展,大城市规模扩张迅速。城市间经济规模差距拉大,土地规模的分维指数表现为下降趋势,中等城市发育良好但速度变缓,而人口规模分维指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诸多大城市对人口吸纳能力下降,与中等城市差距缩小,与四大中心城市产生了一定内差。(3)MARKOV链分析显示,东北地区城市土地规模类型在下一个观测年份相同状态的概率较高,各类型城市在不同类型间的转移以向相邻的类型转移为主;对于人口规模而言,Ⅱ型和Ⅲ型城市则表现出较强的不稳定型,且Ⅲ型城市较难发育为Ⅳ型城市;对于经济规模而言,各类型均出现了向下一类型转移的情况,说明东北地区城市的经济规模在整体趋稳的状态下,仍有部分城市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4)R/S分析结果显示,土地规模的2城市指数的时间序列不具有长期记忆。4城市指数将继续呈现下降态势,6年之后会有所上升。11城市指数在保持小范围内平稳上升趋势后,将出现下降的走向。分维指数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将继续下降。人口规模的2城市指数序列存在非周期性循环,先下降后上升。4城市指数具有保持下降的趋势。11城市指数和分维指数的时间序列稳定性不佳。经济规模的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均表现分阶段非周期特性,稳中增长后将有所下降。(5)城市土地规模无论是与人口规模,还是与经济规模,高协调类型城市数量均有所增加,低、非协调型城市总体减少,表明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的自协调关系向优化方向发展。从土地规模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的协调发展态势来看,稳中型和趋优型城市占多数,城市规模自协调发展良好,没有较大偏差。但稳高型与稳中型城市的形成多与其土地、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滞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