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纳德·苏克尼克小说中身份的后现代叙事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0550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诺纳德·苏克尼克的第一部小说面世。苏克尼克就将他此后40余年的生命全部奉献给了文学。其足迹遍布文学的各个领域:小说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小说编辑、出版以及文学教育。  作为小说家,苏克尼克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集以及散布各个文学期刊的70多篇短篇小说,为他赢得了1988年和1999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03年的摩顿·扎别儿奖等奖项。同时苏克尼克也是美国20世纪60和70年代发出最强音的理论家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主要收录在《叙事对话》,《形式:小说艺术中的偏离》以及《华莱士·史蒂文斯:对晦涩的思考》中。他还在不同的文学批评期刊上发表批评文章70余篇。  苏克尼克的触角还伸到了小说出版业。苏克尼克成立了小说集锦出版社,让当时许多的先锋派作家受益匪浅。1977年,在科罗拉多大学资助下,苏克尼克创建了《美国图书评论》杂志,致力于评介那些被《纽约书评》之类的主流媒体忽视的创新作家。1989年,他成为《黑冰》杂志编辑,出版了黑冰丛书——系列创新小说集。  苏克尼克认为他的创作正处于美国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双重的危机:身份的危机和小说创作的危机。他在小说《镶嵌的人》的开篇提出的三个问题清晰而明确地指出了这双重的危机:“故事在哪里?文字是什么?你是犹太人吗?”首先,苏克尼克认为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和冷战已经彻底摧毁了犹太人赖以构建身份的基石,将他们推向身份危机的困境。而且,他还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身份危机不仅困扰着犹太人,而是波及所有人。他曾经感叹“1932我出生之年,也是希特勒掌权之年,当所有的身份都被从这个星球清除毁灭之后,人怎么还假装个人身份的存在?人怎么还能假装自己还是一个人,还有人性?”换言之,个人应采取什么态度来应对当代美国社会的身份危机,借用其中尚存的良善?因此,身份危机成为苏克尼克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他的大部分小说都围绕着身份危机和身份追寻的主题展开,时时在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  同时,苏克尼克还清晰地意识到小说面临的危机。小说这种在19世纪已明确定义的体裁,在20世纪遭到了众多作家的质疑和挑战。约翰·巴思1967年发出了“小说的枯竭”的断言。苏克尼克同样用“小说之死”来唤起人们对小说危机的关注。他认为小说体现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当世界发生了改变,传统小说的陈旧模式就应受到质疑,新环境呼唤全新的模式。因此,面对小说的危机,苏克尼克坚持不懈地进行叙事改革,以图开辟小说创作的新天地。  正是基于苏克尼克所面临的双重危机以及他为解救危机作出的种种努力,本论文“诺纳德·苏克尼克小说中身份的后现代叙事”从两大方面研究苏克尼克的小说:小说中的身份危机和身份构建主题以及小说危机和苏克尼克的叙事改革。本论文主要探讨了苏克尼克在应对这双重危机时采取的三种法则:生存法则,“熵”的法则和镶嵌法则。  本论文分为六章。  绪论部分概述了诺纳德·苏克尼克的文学生涯。正如他的一部小说标题所言,苏克尼克本人就是一个“镶嵌的人”——他由文学中的不同身份镶嵌而成:小说家、理论家、批评家、编辑、出版商和教育家。他的足迹遍布文学的各个领域。  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苏克尼克都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关注。通过对美国和中国苏克尼克研究现状的综述,本论文指出了造成苏克尼克文学地位边缘化的种种原因。有限的研究成果、狭窄的研究视角以及整体系统研究的缺乏等状况都表明苏克尼克的研究远远无法与他文学上的成就相匹配。这种现状也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本论文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苏克尼克的小说——苏克尼克小说中身份的后现代叙事。  第一章“身份和后现代语境中的身份研究”为本论文提供理论脉络,侧重回顾身份的定义、相关的理论以及身份的后现代叙事。身份作为人类经验中的基本概念之一,难以简单定义。加之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视角研究定义身份,使其定义更加复杂。通过梳理身份理论的发展历史,本论文通过指出身份的三个特点对它加以定义:身份是后天形成的,非生就的;身份是在社会环境中构建的;身份只有通过差异才能体现出来。  虽然身份的概念由来已久,但只是在现代社会里,随着传统的群居生活的衰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身份才开始面临困境。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和城市化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人们身份的构建模式。其中有三个变化不容忽视:“自觉”身份的增强,身份的“他者导向”以及“分裂性身份”。可见,现代语境中的身份危机在于怎样构建一个身份并保持身份的坚实稳定;而后现代语境中的身份危机在于怎样消解固定的身份,并敞开接纳多种选择。后现代社会中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变化造成了这一语境中身份的动荡、分裂和多重性等特点。  本章的第二节“关于身份的后现代叙事”将身份和叙事联系起来。事实上,叙事一直是身份构建的核心。身份构建的过程正是人们讲述自己生活故事的过程。因此,身份的叙事性构成和小说的叙事性构成之间存在极为类似的关联。再者,政治、文化和宗教语境中的自我定义和身份构建早已是文学中的常见主题。通过简单梳理美国文学中关于身份的叙述,尤其是关于身份的后现代叙事,本论文指出苏克尼克小说中身份的后现代叙事的独特之处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为一名后现代作家和犹太作家,苏克尼克敏锐地感受到身份危机和后现代叙事危机。面对这双重危机,苏克尼克在其写作生涯中孜孜以求,探寻出路。在仔细研读了苏克尼克的小说后,本人将苏克尼克在应对这双重危机时所探寻的种种方式归纳为三种法则:生存法则、“熵”的法则和镶嵌法则。本论文的主干部分就是分别论述这三种法则,并深入解读苏克尼克小说中的身份主题以及他关于身份的后现代叙事。  第二章“生存法则:同化或异化”从两方面论述:身份的生存法则和后现代叙事的生存法则。第一节侧重于身份的生存法则。二战后的美国历经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使战后,尤其是六十年代的美国处于动荡和骚动之中。传统意义的丧失、自我迷失、角色混乱等状况频发,所有这些迫使人们重新定义自我,对于美国的少数族裔来说,更是如此。简言之,人们陷入了身份危机。怎样在变化的社会中生存并获得安全感是个人所面临的问题。“生存法则”就是指人们在身份形成和构建中采取的种种策略和方法。面对身份危机,人们采取各种方式重新定义自我。但从根本上说,他们必须在同化于与异化于主流社会中作出抉择。  “同化”指的是使自己逐渐趋同并适应美国主流社会。同化的过程是人们调整自己和接受主流社会生活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必须放弃那些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的种种价值观。在苏克尼克看来,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或者“出售”自己的身份来达到融入主流社会的目的。他所谓的“创造”自己的身份是指个人根据主流社会流行的媒体形象来塑造自己的身份。而“出售”自己的身份是指放弃自己原来坚持的道德和原则以谋求金钱、名誉或其它,从而被主流社会接纳。但社会中的不少人也选择异化于主流社会,甘于边缘地位,以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苏克尼克在他的小说中探讨了三种异化于社会的方式:躲进象牙塔,沉溺于幻想中,或者创作实验小说。同化和异化于主流社会对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抉择的。同化意味着放弃个性,而异化意味着处于边缘。通常人们不得不在这两者之间徘徊斗争。这种徘徊和斗争在美国格林威治村的艺术家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苏克尼克在他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小说《向下并进入:地下的生活》中记录了这些徘徊和挣扎。  在20世纪,不仅人们面临着身份危机,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也同样面临身份危机。不少作家纷纷宣告“小说的死亡”。苏克尼克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历经了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以及海明威而成就的小说的种种模式已不足以刻画现代社会的经历。如不改革,小说就面临着死亡的结局。可见,小说本身也面临着身份危机。因此,第二节侧重于后现代叙事的生存法则。首先,苏克尼克指出了造成小说死亡危机的种种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开始了他的叙事改革之路。在他看来,小说家首先要解构传统小说的种种约束。诸如情节、人物、主题和模仿等这些传统小说中的关键元素在苏克尼克看来都不再是必不可少的。苏克尼克在概括自己小说的特点时说:他的新小说是“无情节、无故事、无人物、无时间顺序、无逼真描写,无模仿、无讽喻、无象征、无主题以及无意义。”  在这些改革的基础上,苏克尼克重新定义“小说”。“小说不再是让人信以为真的思想的形成,而是与现实之间的亲密接触。”换言之,小说不是折射现实的镜子,而是现实的一部分,并融入现实中,从而让现实增加了新的意义。如果说小说的目的是反省我们的经历以求事实,那么叙事就是“一种能够快速多变和灵活独特的理解形式,能让人们抓住经验之流。”因此,苏克尼克认为小说的叙事必须是不自然的、诡辩的、圆滑的、流畅的、多变的、多牵连的、感情的、不一致的,甚至互相矛盾的、即兴的、临时的。改革是小说的生存法则。  第三章讲述的是“熵”的法则。鲁道夫·克劳修斯1850年首次提出“熵”的概念用来指在系统能量的转换中不可利用的能量的参量。这一概念成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这个物理学概念也相继被引入诸如宇宙学、化学、信息科学以及人类学、文学等领域。众多的后现代派作家,如托马斯·品钦、威廉·加迪斯、肯·克西、斯坦利·埃尔金、苏珊·桑塔格、唐纳德·巴塞尔姆、唐·德里罗等纷纷将这一概念引入小说中来刻画后现代社会的混乱无序。  苏克尼克与上述作家不同,他并没有在小说直接将“熵”作为一个主题加以描述,也没用将之转化为组织结构,而是提出了身份的“熵”的法则。这一法则让他能充分凸显后现代社会中的“多重身份”和“身份的消解”两大特点。在他看来,热力学中的熵表明了封闭系统中大量微观粒子无序的量度,系统越无序、越混乱,熵就越大,直至“热寂”状态——完全停止。而身份的“熵”的法则是指小说中的人物无理由、无逻辑、随意、频繁地更改他们的身份,直到“无身份”的状态。苏克尼克小说中的人物在他们的身份追寻之路上,身份中稳定和有利于交流的特征渐渐丧失。而交流中的熵——流动、多变的特征逐渐增加,直到身份的完全消解。因此,论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苏克尼克关于身份的“熵”的法则:“身份流”和“无身份”。  在传统小说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故事人物逐渐获得清晰、一致的个性。而苏克尼克的身份中的“熵”的法则则是刻意消解人物的这些个性。在身份构建的过程中,身份,就像密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渐渐丧失确定、稳固的个性特征,同时获得越来越多流动、变化的个性特征,这样就形成了“身份流”——人物不停地变化他们的身份。苏克尼克的“身份流”的最好体现是“名字流。”名字是身份的符号,指向明确的对象,代表一个特定的自我。但在苏克尼克的小说中,名字不再指向明确的对象。小说中人物和名字像粒子一样任意地移动,随意地转换,永远无法固定为一个明确的身份。  苏克尼克的“身份流”凸显了他对后现代社会身份构建的理解。在他看来,人的身份不是一个固定的存在,而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流动的过程。后现代社会的身份更具流动和互换的特点。而“身份流”的必然结果就是“无身份”。  苏克尼克的“无身份”是对传统小说人物刻画的巨大挑战。他认为传统小说刻画固定身份的人物的做法束缚了作家的想象。在后现代社会中,既然所谓的统一体验、统一世界和完整自我这样的概念无法持久,那么就让它们时时消解。应致力于寻找这些消解背后潜藏的种种联系。世上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一切都是可以想象的。因而,也就无所谓最终的固定身份。联系的可能性无限扩大,而意义和身份被消解。苏克尼克试图通过自己的写作证明“无身份”不是人物刻画的灾难,而是他努力达到的理想状态,也是身份的“熵”的法则的必然结果。  身份的“熵”的法则凸显苏克尼克人物刻画中的“多重身份”和“身份的消解”的特点。“后现代叙事的熵的法则”则是强调苏克尼克叙事的后现代特征:流动性、碎片、混乱、多变和消解,与传统叙事寻求整体性和连贯性形成鲜明对比。  苏克尼克的叙述摆脱传统小说情节、人物和模仿的束缚,是对经验流中种种联系的表达和再表达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为了体现这种变化的流动,苏克尼克频繁地变化小说的情节、人物和风格。尤其是,苏克尼克采用变化多样的排版改革和语言游戏来达到流动和消解的目的。  排版决定小说的页面、印刷和装订等,是小说的技术环节,一直以来被作者和读者所忽视。但苏克尼克利用这些长期被忽视的环节,挑战传统小说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排版模式。他希望通过借用排版革新的破坏性来挑战传统模式。因此,在小说中他尝试了章节的倒排,独特的间隔空白以及文中图形等方式。这些技巧在极大地造成文本混乱无序的同时,又为读者提供了种种新鲜的联系,引发新鲜的意义。  语言游戏是苏克尼克达到“熵”的叙事的另一方法。在他的小说中,语言就像粒子,自由随意移动,造成混乱,但同时也形成种种新的联系和新的意义。苏克尼克采用文字游戏、双关、全字母短句等语言游戏,迫使小说的语言最大限度地传递意义。  论文第四章为“镶嵌法则:碎片和拼贴”。镶嵌,这种将碎片拼贴而成为一个整体的艺术被苏克尼克借用于自己的写作理论中。镶嵌法则指的是,当整体缺失时人们采用、处理和对待部分的方式。他提出这一法则也是来应对后现代社会的身份危机和叙事危机的一种策略。  苏克尼克敏锐地观察到后现代语境下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造成了人们越来越难以保持文化中心和整体性。当整体和中心都缺失时,部分和碎片就陷入不断的构建和重构的过程中。所以,苏克尼克的镶嵌法则的目标不是整体性和统一性,而是部分和碎片。他探讨的是当文化的中心和整体缺失时,个人如何让部分产生意义。  为了更加准确表达镶嵌法则,苏克尼克还引入了一个相关概念:精神综合。与精神分析相反,精神综合指的是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人们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倾向,以及如何协调综合不同的方面,以达到更高层次。  镶嵌法则同样体现了苏克尼克后现代叙事的特点。他认为小说不再是线性、有着时间顺序的整体和统一,而是碎片式的。所以镶嵌法则是苏克尼克应对这些部分和碎片的法则。苏克尼克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拼缀和拼贴。拼缀,指的是将不同的语言因素拼合在一起。苏克尼克将叙事片段与对话、不同文体的语言、高雅语言与市侩语言拼缀在一起。而拼贴指的是将文字与非文字的元素拼凑在一起,如语言与语言符号以及语言与绘画符号等。  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探讨的苏克尼克应对身份和后现代叙事危机的三个法则。本论文同时指出,作为最富实验精神的作家之一,苏克尼克以其不懈的努力为美国小说开辟了新的天地。虽然他大胆的叙事改革让读者,甚至一些批评家对他的作品望而却步,造成了他在美国文学的边缘地位。但他为美国文学作出的贡献不应该被遗忘。我们应重新认识他对美国文学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SPI是一种简单高速的通信接口。文章简要地介绍了使用F240的SPI同步通信接口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算法。该系统满足了试飞数据下载对通信速率的要求,成本低、速度快。在同步通信
“Swain能体验胜负,他不害怕败北。要是把这个世界上的价值观局限在War3 Gaming,他可以支配整个世界!”MBC4#,当失败已成定局,人们不禁质疑他为什么不使用MK,只有他才知道这
期刊
瑞得老爹说要帮我建造一艘直驶纽约的大船,吉姆说他可以当船长,小茜丽说帮我在船上铺满鲜花。我不能告诉他们,约克镇地处太平洋,大洋的对面是东京、上海,而且将找不到邮递员给你寄信。     ———致米雪的第一百封信(未发)《伤心太平洋》    基金定投不择基,不择时;低风险,高收益;投资期限越长越好……破解这些传言的密钥,首要的是认识基金定投的收益风险特征。    3种类型市场定投模拟  市场的长期特征
Iron.Lady(铿锵玫瑰)Ⅲ全球女子电子竞技邀请赛于2010年1月29日在上海隆重开赛。参加此次大赛的选手不仅有中国电子竞技爱好者熟悉的小苍、Sara、Miss等实力与美貌并存的游戏
期刊
文章介绍了一种采用12位串行转换芯片AD7893、DAC8512的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并已成功地应用于废水在线检测仪中。实践表明,采用串行式A/D、D/A转换器不但减少了系统体积,简化
“在经过了长久的黑暗的岁月,我们会迎来皎洁的月光。”一位消瘦的老人出现在伊利丹身后。如同一阵黑雾升起一般。他看起来就像是一件诺大的黑色风衣搭在一个分叉的树枝上,只有从阴暗的帽檐之下才能看到他细长花白的胡须和尖突的下颚。  “你是在对我说话?”伊利丹猛然间倒吸了一口冷气。  “新人,我只对你们说三句话。”老人停了一下,似乎周围所有人都变的静止下来,“第一。这个监狱唯一的规则就是‘教父’:第二,不要有
期刊
似乎早在几年前,曾一统江湖的电脑单机游戏就已随着互联网在普通人家里的普及,被层出不穷、制作精良的大型网游反复挤压了市场,逐渐边缘化,看上去越来越像到了退休年龄。  甚至,近年来更加令人发指的现象出现了,连“偷菜”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网络小游戏都能瞬间风靡全球,你叫那些累死累活做单机游戏的技术人员情何以堪!人家画面精美不输网游,思想健康胜过“愉菜”,真是干得比牛多,吃的不如草。  然而,野百合也有春天
期刊
ADuC824是AD公司推出的新型单片机,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集成数据采集芯片ADuC824的低功耗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研究了降低采集系统功耗以延长系统工作时间的数据采
期刊
当开发测量、自动化和控制应用程序时,通常会在不同类型的软件中作选择.一类软件包括传统的编程语言如C、C++和Visual Basic.对于这种典型的文本式语言,一定要经过某种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