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之下地域差异性的迅速消解,建筑师们在建筑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对地域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问题进行探讨。正是基于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现实问题的关注与回应,张锦秋大师在保护西安古城风貌基础上,彰显博大的“唐风”文化意蕴,探寻现代建筑创作与地域文化传统的融合点。从1979年初落成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开始,再到青龙寺空海纪念碑院陈列厅、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直至天人长安塔……“新唐风”建筑成为西安城市发展有别于其它城市的重要见证。张锦秋大师在西安的一系列“新唐风”建筑创作,长期被视为反映西安地域特征与历史文化的现代建筑创作的杰出代表。但是,静态和僵化的理解一些历史概念义涵和相互关系,通常会造成我们认识与评价“新唐风”建筑价值的障碍,甚至经常概括这个时期是一个索然无味的“复古主义”时期。历史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人类过去所经历了种种的活动。1750年后的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巨变和挑战的刺激下,对于建筑本源、民族观念和时代特征的积极探索与深入思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即使在100多年后的现在,相似的建筑和社会问题依然存在着。建筑的形式与内容的争论仍广泛传播着,许多当代的需求和地域文化特征的问题尚待解决,建筑的各种旧有风格的轮回浮现以及建筑创作逐渐跌向唯形式主义的漩涡之中时。当我们再次回首,置身于这段特殊的历史思潮之中,仍然能够汲取出大量有益的经验和思考。本文正对当代中国建筑现实问题的关注引发西安“新唐风”建筑与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发展过程的回顾与反思。研究目标不仅在于表述二者发展的过程,而在于通过对二者时代特征的比较研究,揭示西安“新唐风”建筑的现代性,这是笔者研究的意图所在。基于这种意图,本文没有将主要目标投向史料考证,而是主要通过对已有的西安“新唐风”建筑与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研究的成果进行整理和再认识,通过运用历史比较法将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作为参照系,以“现代化”的视点,寻找二者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和各自的独特性及相关的主客观原因。除了形式、技术等表象因素之外,还着重分析对待现代性的态度、消化的过程和这一过程中“人”的作用,试图寻求具有操作性的思想启思。论文前面的二、三、四、五章,主要是对西安“新唐风”建筑与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时代特征的影响因素的客观描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社会、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演变;建筑风格的发展演变;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师的影响)。第六章则主要是对西安“新唐风”建筑与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时代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以及论文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