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文化景观”的概念提出,一种强调人地关系,致力于文化遗产地的物质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并注重遗产地综合的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逐渐形成。人们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除了在技术上对可视、具象的部分进行完善的保存、维护外,更多地注意了那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人文因素。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乡镇地区推进,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历史文化村镇中固有的发展模式和传统观念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虽然各地村镇在经济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群众的文化意识还很淡薄,特别是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农村中,小农意识的短视与无知和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严重阻碍了村镇的持续发展,在新一轮村镇建设和开发的热潮中,许多古老的村镇的文化景观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因此,目前国内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应转向文化观念落后并且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的广大村镇地区。由于我国关于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研究上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构成要素与保护方法的分析还比较缺乏。因此,本文将就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构成及保护进行研究,以求对国内正在逐步完善中的历史遗产保护理论体系作一些有益的丰富和补充。具体研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及相关理论及实践的回顾。第二章对世界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与文化景观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分析近百年来东西方遗产保护观念的转变以及“文化景观”这一概念萌芽、产生、变化、发展的过程以及国内外就这一新兴遗产概念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绩。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明确研究的主体,文化景观——一种以地域人地关系为内涵的遗产对象。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对村镇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的分析。第三章主要结合调研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因地域差异所形成的文化类型进行研究,分析历史村镇中不同地域间同一物质对象不同景观风貌形成的内在原因,将我国的历史村镇划分为地域文化型、历史文化型、民族聚居型、职能文化型这种文化类型,并揭示和归纳各种类型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特点。第四章结合国内外机构、学者的研究成果,将我国历史村镇的文化景观按其载体与所反映的人地关系划分为物质和价值两大系统(即文本的形式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大系统做进一步细分,明确各自的构成,从而在保护对象上,为保护方法的研究理清框架体系。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对村镇文化景观保护方法的研究。第五章主要是基于对文化景观物质载体的保存和维护,对以往历史遗产保护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和研究创新,针对不同类型的保护对象,从行为景观、建筑景观、场所景观、聚落景观、环境景观、区域景观六个层面对保护措施进行系统的梳理。第六章主要是基于对文化景观所体现的具体文本内容——人地关系层面,在文化延续、场所空间的延续、人文精神的延续方面提出相应的动态保护方法;并结合第三章对历史村镇的文化类型划分提出不同类型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价值系统保护的要点。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对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动力机制的研究。第七章,结合现实因素,探寻政府、市场、非赢利机构、宗族、个人等不同遗产保护主体在各种条件下的适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