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古环境研究是目前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定量化重建古环境来研究过去全球环境变化,能够对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做出一定贡献。转换函数模型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古环境定量重建。目前有壳变形虫作为指示水文状况的生物指标,在国外泥炭地古环境研究中成果丰富,而国内这些年来越来越关注有壳变形虫在古环境中的应用。本文选取长白山区露水河(LSH)、老里克(LLK)、东方红(DFH)、横山(HS)和安北(AB)五个泥炭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环境研究是目前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定量化重建古环境来研究过去全球环境变化,能够对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做出一定贡献。转换函数模型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古环境定量重建。目前有壳变形虫作为指示水文状况的生物指标,在国外泥炭地古环境研究中成果丰富,而国内这些年来越来越关注有壳变形虫在古环境中的应用。本文选取长白山区露水河(LSH)、老里克(LLK)、东方红(DFH)、横山(HS)和安北(AB)五个泥炭藓泥炭地。根据水文梯度设置剖面线,沿剖面线均匀设置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选择泥炭藓丘顶、丘中、丘下等不同生境进行采样,并获取采样点纬度、经度、海拔高度、水位埋深(DWT)、pH和泥炭湿度。通过建立长白山泥炭地有壳变形虫物种和环境因子数据库,确定影响有壳变形虫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探讨有壳变形虫的生态指示意义,建立有壳变形虫与主要环境因子的转换函数模型,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性能评估,并将其应用到该地区东方红泥炭地剖面中。主要结论如下:1.长白山区五个泥炭地共计133个有效样本,鉴定有壳变形虫65种,共计壳体23696个,其中相对丰度大于2%的种类有针苔藓鳞盖虫(Assulina muscorum)、巧茄壳虫(Hyalosphenia elegans)、长圆鳞壳虫(Euglypha rotunda type)、表壳圆壳虫(Cyclopyxis arcelloides type)、染色梨壳虫(Nebela tincta)、泥炭藓截口虫(Heleopera sphagni)、凤蝶茄壳虫(Hyalosphenia papilio)、卵圆隐砂壳虫(Cryptodifflugia oviformis)、针棘匣壳虫类(Centropyxis aculeate type)、结节鳞壳虫(Euglypha tuberculata type)、顶足法帽虫(Phryganella acropodia)等。同时发现长白山区未曾出现的四种有壳变形虫:Amphitrema wrightianum、反唇泡壳虫(Bullinularia indica)、Wailesella eboracencis和九湖梨壳虫(Nebala jiuhuensis)。2.本文采用冗余分析(RDA)来分析有壳变形虫物种组成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RDA分析中6个变量共解释了37.9%的有壳变形虫物种变化信息,水位埋深和pH对物种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1.8%和12.4%。Monte Carlo显著性检验(999次置换)两个均量的p值均小于0.001,RDA分析表明泥炭地水位埋深(DWT)和pH是影响有壳变形虫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可以作为目标变量进行有壳变形虫-环境因子转换函数的构建。3.首先使用加权平均(WA)、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法(WA-PLS)和最大似然(ML)模型进行有壳变形虫-水位埋深和pH的转换函数的构建。使用未经过滤的133个现代训练样本集构建转换函数,但模型的预测性能相对较低;剔除残差值大于20%的环境梯度宽度异常样本后,模型预测性能显著提升。WA.inv在预测水位埋深(DWT)优于其他模型(RMSEPLOO=5.32,R2LOO=0.82),而ML是预测pH的最佳模型(RMSEPLOO=0.17,R2LOO=0.74)。4.使用Leave-one-site-out交叉检验方法测试了集聚采样的影响,剔除异常样本后多数模型的性能都比之前降低一些,RMSEPLOO和RMSEPLOSO在各模型之中差异并不大。不同模型产生的RMSEPseg(Segment-wise RMSEP)通常遵循某样本数越高,RMSEPseg越低的趋势,均低于标准偏差,表明转换函数具有预测水位埋深(DWT)和pH的能力。对所有模型进行空间自相关性的测试,结果表明所有模型具有相似的反应,当删除随机样本增加时,模型性能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间自相关性。5.将构建的模型应用到东方红(DFH)剖面,重建剖面水位埋深(DWT)和pH(1005-2018A D)。重建结果表明:过去1000年以来,东方红泥炭地环境有逐渐变干旱,弱酸性向酸性转变的趋势。泥炭地环境变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1)53cm-28cm(1005-1959A D)平均水位埋深值为11.35±5.45cm;平均pH值为5.60±0.22;(2)28cm-19cm(1959-1995A D)平均水位埋深值为12.47±5.63cm;与上一阶段相比,泥炭地环境趋向干旱,平均pH值为5.32±0.16;(3)19cm-0cm(1995-2018A D)平均水位埋深值为16.55±5.38cm,平均pH值为5.04±0.15,处于整个剖面pH值最小的阶段,此阶段泥炭地环境较酸。
其他文献
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MDs,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作为典型二维半导体材料具有非常丰富的新奇物理现象,包括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能谷极化和二维超导等,并且由于强的量子限域效应显著地增加体系中载流子的库仑相互作用,进一步引发更多诸如多体效应等的有趣物理现象,使其未来在新型光电子器件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现阶段TMDs的荧光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无
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为了控制燃煤烟气污染物的排放,燃煤电厂普遍投运了超低排放技术,2019年超低排放机组容量8.9亿千瓦。然而从技术层次来看,污染物控制技术的运用情况尚不明确,超低排放系统运行成本与环保电价之间的关系缺乏相关研究。超低排放系统内换热装备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尚不明确。从区域层次来看,国内外学者针对电力行业的评估研究主要从污染物排放的角度展开,忽略了污染物减排流程的性能。本研究建立了燃煤
离子液体(ILs)因具有低熔点和饱和蒸气压、高离子电导率及宽的电化学窗口等特性,在催化、萃取、电化学等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目前报道的离子液体其阳离子多为有机阳离子,由无机阳离子构成的离子液体的报道相对较少。本文合成了基于钛取代Keggin型钨磷酸的系列稀土盐,发现该系列化合物在4~65°C范围表现为流动性很好的液态,呈现离子液体行为。我们通过ICP、IR、PXRD、TG等测试对系列纯无机离子液体的
本文以对叔丁基杯[4]芳烃和硫代对叔丁基杯[4]芳烃为母体,通过不同的修饰方法得到了得到了3个配体:H4L1、L2和L4。进一步通过溶剂热的方法制得6例配位聚合物:{[Cd2L1(H2O)4]?Me OH?DMF}n(1)、{[Mn2L1(H2O)3(Me O)]?(CH3)2NH2?3Me OH·H2O}n(2)、{[Zn2L3Cl2]}n(3)、{[Zn2L3(IPA)(H2O)]·2DMF·
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经过水迁移方式流失量的增加是泥炭沼泽碳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了解不同生境下DOC和POC浓度变化特征是评估区域尺度碳损失的重要依据。不同生境对有机碳浓度和组分可能会产生显著影响。白江河泥炭沼泽位于白山市靖宇县,包括相对完整的自然区、经过排水后的排水区、经
地表反照率是影响地表辐射能量平衡的关键参数,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和区域规模的人类活动,地表反照率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对全球气候产生一系列影响。在卫星遥感时代(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可以通过卫星观测直接获得并监测地表反照率的时空变化,但是在卫星遥感时代之前的历史时期和未来,无法通过卫星等观测数据直接获得地表反照率的时空变化情况,因此需要通过重
东北地区位于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最北端,对气候变化反应十分敏感。东北地区接收来自西风的大量水汽,但来自黄海的水汽量变化决定了东北地区夏季的干湿变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对东北地区水汽来源比例有较强的调节作用。然而,对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调节的水汽来源比例、东北地区水文特征及气候对泥炭地碳累积影响的敏感程度尚不明确。本文选取大兴安岭中部的摩天岭山地泥炭柱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泥炭地进行物理指标(
极端降水具有较强的持续时间不确定性,持续时间较长的极端降水事件往往具有更大的致灾性。实际上,极端降水由于其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持续极端降水的变化可能比过去认识到的基于固定时间段的极端降水变化更为复杂,对不同时间尺度内发生的持续极端降水事件的研究更符合实际。本研究将中国划分为蒙新地区、青藏地区和东部地区,通过1961-2018年中国降水日值格点数据集、温度月值格点数据集、CMIP6多模式集合数据和大
喜马拉雅山及其周围的高山地区是亚洲主要河流系统的源头,同时为该地区14亿人口提供淡水。积雪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变化敏感。气候对植被的生长环境和立地条件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集和计量站数据,研究了2001年至2018年吉尔吉特-巴尔提斯坦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积雪和地表温度(LST)的时空变异特性。Mann-Kendall趋势的结果显示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低海拔的植物向高海拔扩张,这不仅对高海拔原有物种构成威胁,还改变了植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长白山苔原作为亚洲最为典型的山地苔原,近30年来苔原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促使小叶章、尖被藜芦等草本植物的上侵,改变了原有植被组成和分布格局。为了明确长白山西坡苔原带草本植物上侵的过程及植被变化趋势,本文采用样方调查法,以不同海拔的植物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2017年及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