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餐诗歌》是美国“纽约诗派”的诗人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1926-1966)创作的一部诗集。由于奥哈拉喜欢将音乐、电影与绘画等不同门类的艺术技法融入到诗歌当中,他的诗常常给读者以晦涩难懂的印象。但只要对《午餐诗歌》进行文本细读,便不难发现诗人在诗句中常常体现出“行动绘画”的观念,这些观念提供了理解奥哈拉诗句的钥匙。“行动绘画”是流行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绘画风格。奥哈拉与行动画家们关系甚为密切。本文旨在通过“行动”、“当下性”、“多样性”及“事件”四个行动绘画的主要观念来分析《午餐诗歌》。第一章首先介绍行动绘画的历史背景,以及四个主要观念。行动绘画是西方绘画发展及冷战的产物。不同与苏联艺术,冷战中的美国艺术相信自由与多元。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介绍,本章旨在表明行动绘画正是对当时历史的回应。之后,论文概括出“行动绘画”的四个主要观念,即:“行动”、“当下性”、“多样性”及“事件”,并且分别对这四个观念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第二章讨论奥哈拉同“行动绘画”的密切关系。自从在1951年奥哈拉到达纽约后,他就同当地的行动画家们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他们经常讨论问题,互相交流观点。《午餐诗歌》正是在诗人供职于纽约现代艺术馆时写的,而这段时间正是奥哈拉同“行动绘画”关系最为密切的阶段。第三章从“行动”这一“行动绘画”观念分别讨论了《午餐诗歌》中的“音乐”和“戴女士死的那一天”两首诗。在这两首诗中,奥哈拉围绕着纽约散步,从一个场景迅速转换到另外一个场景,仿佛一个围绕着画布绕圈的行动画家。诗歌创作仿佛成了诗人行动的场所。第四章通过“行动绘画”的“当下性”观念审视《午餐诗歌》中的“诗”、“私人诗”和“歌曲”三首诗。通过文本细读,不难发现诗人如同行动画家一样,非常重视“当下性”。奥哈拉的诗不断地纪录他自己的每时每刻,让诗歌给人一种即时性,仿佛读者也被带到了奥哈拉感受到的“当下”。第五章从“多样性”这一“行动绘画”绘画观念讨论《午餐诗歌》中的“与他们一步之遥”及“写于拉赫曼尼诺夫的生日”。犹如“行动画家”将碎纸片、不同颜色的颜料及金属片等物体放入他们作品中一样,诗人也将如可口可乐、砖头、汉堡包等各类物体放入诗中,这就体现了“行动绘画”的“多样性”的观念。因为诗人和行动画家相信不管是被人熟知的还是陌生的物体都应该给予平等的待遇,不应该被艺术家忽略。第六章从“事件”这一“行动绘画”绘画观念的视角,讨论《午餐诗歌》中两首同名为“诗歌”的诗。行动画家们将他们的作品变成了既公共又私人的事件。奥哈拉也对这个“事件”观念非常感兴趣。本章讨论的两首诗都是诗人对公众事件的回应,这都表明他对身边发生的“事件”非常敏感,并将他个人对公众事件的回应融入到了他的诗歌当中,因此也使得公众事件进入诗人的私人领域。通过“行动绘画”四个主要观念组成的解释框架,分析奥哈拉的《午餐诗歌》,论文得出结论:虽然奥哈拉的诗歌表面上看起来与行动绘画相去甚远,但诗人实质上受“行动绘画”的观念影响很深,他的《午餐诗歌》也体现出了这些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