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尤其是人与野猪之间的冲突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急剧增加,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在国内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猪进人退”的局面,但是国内对于野猪危害以及人与野猪关系的研究还很缺乏。为了查明影响野猪危害程度的因素、预测野猪危害程度、了解人与野猪之间的关系,作者于2009年8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在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一项实地调查和社会访问相结合的系统研究。
采用典型调查、分层与整群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了22个行政组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样带调查和社会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实地调查并记录野猪危害农田数据,共收集了502条野猪危害数据,其中包括破坏点与居民点距离、与森林边缘距离等可能影响野猪危害程度的因素,将这些因素放入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中,确定影响野猪危害程度的因素,并预测未调查区域野猪危害程度的概率。在基于破坏面积的野猪危害程度预测模型中,有无五节芒、居民点距离、水源距离、土壤状况、地形情况等5个因素保留在模型中,模型总的预测精度为72.1%。在基于破坏频率的野猪危害程度预测模型中,有无五节芒、林缘距离、居民点距离、水源距离、土壤状况和地形情况等6个因素保留在模型中,模型总的预测精度为83.1%。两个模型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要相互结合使用,才能更加准确的预测野猪危害程度。
2009年8月~2010年1月,作者以桃红岭保护区周边的23个行政组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入户调查和座谈访问的方式,研究桃红岭保护区人与野猪关系,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被访者社会背景信息、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居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过去10年野猪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野猪危害、缓解人与野猪冲突的措施、狩猎和贸易、居民对政府的态度及居民对野猪的态度等。共收集310份有效调查问卷。通过居民对野猪价值的判断、居民对野猪种群的期望、野猪侵犯居民利益后居民是否捕杀野猪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居民对野猪的综合态度。通过建立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研究影响居民对野猪态度的因素,预测未调查居民对野猪的态度。在居民对野猪价值判断的模型中,仅有保护意识这个因素保留在模型中,模型总预测精度为92.8%。在居民对野猪种群期望的模型中,居住时间、保护意识、危害对生活影响、改种面积等4个因素保留在模型中,模型总的预测精度为77.0%。在野猪侵犯居民利益后居民是否捕杀野猪的模型中,性别、是否经常遇到野猪、能源来源、改种面积等4个变量保留在模型中,模型总的预测精度为88.1%。总体来看,人与野猪关系是不友好的,居民对野猪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绝大部分人(92.8%)认为野猪没有价值,没有人认为野猪应该受到保护,甚至29.7%的居民认为野猪应该被消灭,有一部分人(13.4%)承认当野猪侵犯了其利益后会选择捕杀野猪,而性别、居住时间、改种面积、能源来源、是否经常遇到野猪、保护意识、危害对生活影响等因素影响着居民对野猪的态度,这将为桃红岭保护区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人与野猪关系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很多地方都存在人与野猪冲突,以及其它类似的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问题和矛盾。本研究中野猪危害程度预测模型以及人与野猪关系研究的研究方法,不但同样适用于其他类似地区人与野猪冲突问题的研究,还适用于其它类似的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问题的研究。本研究的结果,将为采取措施缓解人与野猪冲突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