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标准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预防动脉血栓性心血管事件,但是,仍有部分事件发生。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大约4%-30%的患者接受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反应未得到有效抑制。对氯吡格雷反应较差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影响氯吡格雷反应个体差异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基因变异。研究发现,编码参与氯吡格雷吸收、活化及生物作用的蛋白的基因变异与个体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差异相关并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欧美人群,冠心病患者接受PCI后,推荐基因分型指导氯吡格雷治疗。但是,在中国人群,目前尚缺少有力的证据,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遗传变异是否与中国人群的临床结局相关。研究方法:首先,我们在138例样本中采用二代测序对13个编码参与氯吡格雷吸收、活化和生物作用的蛋白的基因(ABCB1,CYP2C19, CYP2C9, CYP2B6,CYP3A4, CYP1A2, CYP3A5, PON1, P2RY1, P2RY6, P2RY12, PEAR1 和 ITGB3)进行再测序;其次,根据测序结果及参考以往相关报道,我们选择了可能影响氯吡格雷作用效果的13个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对来自武汉的3246例PCI术后的冠心病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同时,我们随访上述研究人群一年半的时间,并记录心血管事件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接下来,我们采用生存分析评价上述遗传变异对PCI术后1年半内发生缺血事件的影响;最后,我们在来自于石家庄的948例样本中验证武汉人群中得到的结果。研究结果:通过在138个患者对13个基因外显子区的再测序,我们发现203种变异位点,其中包括56个错义突变。1年半随访结束后,来自武汉的第一人群中223例发生Ⅰ类心血管事件,事件发生率为6.8%。生存分析后发现,13个目标SNPs的基因型与Ⅰ类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关系(p>0.05),包括rs4244285 (CYP2C19*2),其不同基因型之间Ⅰ类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GG型事件发生率6.29%, GA型事件发生率7.74%,AA型事件发生率5.54%, p=0.264)。分析位于CYP2C19上的3个遗传变异(*2、*3和*17)对预后的联合作用,结果显示,该基因遗传变异对预后无显著影响。同样地,13个遗传位点的基因型不影响Ⅱ类事件的发生率。我们进一步在来自石家庄的第二人群分析遗传变异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与第一人群的结果一致。结论:与欧美人群的结果不同,在中国人群,本研究中的遗传变异对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结局无显著影响。研究背景:氯吡格雷是PCI术后患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由于遗传变异,PCI术后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不同,目前研究发现,5个SNPs影响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分别是位于基因CYP2C19的 rs4244285, rs4986893, rs12248560, ABCB1 的 rs1045642, ITGB3 的 rs5918。由于一代测序Sanger测序法费力费时,临床亟需快速便捷的SNP检测方法指导氯吡格雷的治疗。研究方法:我们建立三种基因分型方法用于检测上述5个SNPs,分别是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high-resolution melting analysis,HRMA)、TaqMan 等位基因分型方法(TaqMan allelic discrimination assay,TaqMan)及 Sanger 测序法,同时,比较了上述方法的准确度及操作特性。研究结果:HRMA的准确度:0.995, 95% CI: 0.991-0.998;灵敏度:0.996,95% CI: 0.989-1.002;特异度:0.995, 95% CI: 0.991-0.999; TaqMan的准确度:0.997, 95% CI: 0.994-0.999;灵敏度:0.998,95% CI: 0.993-1.002;特异度:0.996, 95% CI: 0.993-1.000。HRMA和TaqMan比Sanger测序法所需时间短、操作步骤少。结论:HRMA和TaqMan是快速、便捷、可靠的用于评估氯吡格雷有效性的基因分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