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钢铁产业发展的经验证明钢铁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性,反映在市场结构上就是要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寡占型市场结构的形成是钢铁产业成熟的标志。我国是世界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钢铁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钢铁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早在1996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钢国,钢产量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还不是世界钢铁强国。与世界钢铁强国相比,中国的钢铁产业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集中度低。过低的产业集中度使我国钢铁企业竞争激烈,不仅产业内缺乏市场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而且整个钢铁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布局分散,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已成为制约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顽疾。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如何通过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进而实现我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是钢铁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此前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集中度问题作了大量研究,由于产业选择、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不同关于产业集中度及其影响因素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大大小小的差异。本文首先对进入壁垒相关理论和相关文献研究进行回顾。在众多的研究中普遍认可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份额和产业集中度的决定因素,而市场份额和产业集中度又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分歧在于对进入壁垒定义的表述以及究竟哪些因素构成进入壁垒。目前国内大量关于产业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中从进入壁垒视角分析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问题的很少,因此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进入壁垒的角度对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影响因素展开分析。鉴于我国钢铁产业及其产业进入壁垒的特点,本文侧重从在位厂商和政府的角度探讨如何阻止和限制潜在进入者的进入,而不是站在潜在进入者的角度考察如何能够成功进入钢铁产业。产业进入壁垒理论中对产业进入壁垒的定义有几种不同的表述,本文采用其中一种,即进入壁垒指的是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率的,并使整个产业保持高度集中的因素。也就是说进入壁垒泛指一切可以阻止或限制潜在进入者成功进入一个产业的因素。根据研究需要将我国钢铁产业进入壁垒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策略性进入壁垒和体制性进入壁垒三大类。在此基础上根据1997-2008年12年间我国钢铁产业的实际情况对影响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进入壁垒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之所以逐年下降并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原因在于当前我国钢铁产业较高的利润率对企业进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是构成我国钢铁产业进入壁垒的因素失效,钢铁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无法充分发挥阻止企业进入的作用。从微观层面看我国钢铁企业竞争激烈,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和产品差别化优势不明显,在位厂商生产扩张能力不足,无法形成对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限制;从宏观层面看我国钢铁项目进入门槛很低,而且很容易获得各级政府政策、资金、行政审批等方面的便利,从而使钢铁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产业集中度不断下降。针对这样的现实本文最后提出提高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实现钢铁强国目标必须重新构建中国钢铁产业进入壁垒。具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组建特大型和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以重构我国钢铁产业结构性进入壁垒。二是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既要发挥内需拉动作用又要积极开拓国际商品销售市场、建立国际原材料供给基地,重构钢铁产业战略性进入壁垒。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改革行政体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控制新建和扩建钢铁企业数量,重构我国钢铁产业体制性进入壁垒。
文章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说明进入壁垒对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影响,较之单纯的理论分析更完整、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文章为实现我国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的转变给出了比较客观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