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课堂始终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展开了对课堂的研究,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了课堂中的精神空间。一方面,课堂中精神的缺席是教育问题的本质所在,在理论层面研究课堂精神空间,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另一方面,研究课堂精神空间的品质及其在实践层面的应用,能够有效回应教学实践的需要,改善教育现状,提高教学品质,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需求体现了对课堂精神空间的研究的必要性。那么,“课堂精神空间是什么,含有哪些要素,具有怎样的特征?在教学中构建优质的课堂精神空间对学生、教师和教学有何意义?应该如何构建这样的课堂教学?”等问题逐步浮现,有待我们一一解答。课堂精神空间是由教师主导,引领学生发展的精神场域,是以师生关系为本质的动态的关系空间。课堂教学和课堂精神空间的关系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关系。课堂教学是第一性的,现实性的,而课堂精神空间是第二性的,它寓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且它的存在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的发生和终止。课堂精神空间的维度由知识维度、思维维度、情感维度、价值观维度构成,这四个维度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在实践中不可分裂看待。优质的课堂精神空间应该具备依存性、生成性、对话性和整体性。结合课堂精神空间的结构和特征剖析,有助于对课堂精神空间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精神空间的品质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由此,在教学中构建优质的课堂精神空间自然成为了研究的落脚点,对学生、教师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来说,在教学中构建优质的课堂精神空间有助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内心建立对教师的情感认同,从而塑造积极的价值观;也有利于过滤教学生活的杂质,为学生提供纯净的成长乐园。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构建优质的课堂精神空间,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生活的质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并有利于实现教师的教学追求。对教学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优质的精神空间有利于提升教学的精神品质,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同时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教育性转化,使教育性回归于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中构建优质课堂精神空间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教学中构建优质的课堂精神空间可从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行动两方面来实行。基本思路可分为三个维度,即思想基础、情感基础和实践基础。教师应具备的思想基础主要是对话教学的精神,先进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的价值观碰撞;情感基础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情感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践基础主要是教师完备的知识体系和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在教学中构建优质课堂精神空间的具体行动可从四个方面入手,即挖掘知识的结构与历史,构思教学的生成运动过程,实践对话互动的师生关系,整合课堂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