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在我院就诊维持性血液透析(MHD)263例患者的中医证型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特点,为进一步研究中医中药在防治血透患者慢性疾病、改善生存质量方面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和问卷调查表对MHD263例患者作出中医证型诊断,同时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理化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罹患疾病、透析龄、血透充分性(Kt/V)、以及主要的实验室生化指标等,运用统计学对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中医症状学特点:MHD263例患者中,症状积分最小为2分,最大为54分,平均(20.1±4.3)分;各症状出现的频数最高的是腰酸膝软146次(占55.5%)、倦怠乏力、畏寒肢冷、食少纳呆、气短懒言的频数分别为135次(占51.3%)、128次(占48.7%)、124次(占47.1%)、118次(占44.9%),其余发生均在20%以上的5个症状为口干咽燥、头晕、水肿、恶心和腰痛,此种分布提示患者本虚证症状发生频数高于标实兼证症状,而且症状表现多以中轻度为主,重症少见。②中医证候与性别的分布关系:263例患者中男性142人(占54.0%),女性121人(占46.0%),中医本证在男性患者中以肝肾阴虚证为主,47例(占17.9%),女性患者中以脾肾阳虚证为主,33例(占12.5%),χ2检验统计分析提示MHD患者中医本证与性别的分布关系无明显差异(P>0.05)。③中医证候与年龄的分布关系:263例患者年龄在19—88岁,平均年龄(57.30±16.1)岁。本虚证年龄中最小的是脾肾气虚证,最大的是阴阳两虚证;标实兼证中年龄最小的是无兼证,年龄最大的是血瘀证。采用方差分析表明年龄中本虚证的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以上证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中标实兼证的无兼证<湿热证,无兼证<血瘀证,湿浊证<血瘀证,以上证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④中医证候与透析龄的分布关系:263例患者HD为3—288月,平均HD(43.4±37.6)月,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及脾肾阳虚证透析时间较短,肝肾阴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透析时间较长;标实兼证中无兼证、湿浊证透析时间较短,血瘀证透析时间较长。采用方差分析表明本虚证中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以上证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标实兼证中无兼证、湿浊证<血瘀证,无兼证<风动证、湿热证,水气证<血瘀证,以上证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⑤中医证候与罹患疾病的分布关系:中医本证与罹患疾病关系中,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脾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共40例(占51.3%),糖尿病肾病以肝肾阴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共29例(占49.2%),高血压肾病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共31例(占56.4%),多囊肾以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为主,共22例(占59.5%),其他疾病证型表现无明显特点;中医兼证与罹患疾病关系中,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血瘀证和湿浊证为主,共46例(占68.7%),糖尿病肾病以血瘀证为主,共17例(占39.5%),高血压肾病以风动证和血瘀证为主,共29例(占59.2%),多囊肾以血瘀证和湿浊证为主,共20例(占58.8%),其他疾病证型表现以血瘀证为主,共15例(占51.7%)。⑥中医证候与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分布关系:263例患者,中医本证与主要实验室生化指标的关系中,肝肾阴虚证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明显高于其他四证型;脾肾阳虚证的血浆白蛋白(Alb)明显低于肝肾阴虚证和气阴两虚证,其钙磷乘积(Ca*P)明显高于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三证型;脾肾气虚证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高于肝肾阴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的心脏射血分数(EF)明显低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和脾肾气虚证三证型;阴阳两虚证的甲状旁腺激素(PTH)明显高于脾肾气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其KT/V值明显低于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三证型,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兼证与主要实验室生化指标的关系中,在RBC、Hb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瘀证的HDL明显低于湿浊证和湿热证,其EF明显低于湿浊证、湿热证和水气证;湿浊证的Alb、Kt/V明显低于水气证、血瘀证和风动证;风动证的Ca*P明显高于其他四证型,其甲状旁腺激素(PTH)明显高于湿浊证、水气证和血瘀证,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中医证候中本证与兼证的分布关系:263例患者中,中医本证以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共144例(占54.8%),其中肝肾阴虚证79例(占30.0%);中医兼证以血瘀证和湿浊证为主,共134例(占51.0%),其中血瘀证82例(占31.2%);MHD患者中医证候中以本证伴兼夹证为主,共222例(占84.4%)。脾肾阳虚证65例(占24.7%),其中无兼证[2例,兼证53例,肝肾阴虚证79例(占30.0%),其中无兼证18例,兼证61例,χ2检验统计分析表明MHD患者中医本证中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的兼证有无分布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以本证伴兼夹证为主,少部分可单独出现本虚证,但单独出现兼夹证比较罕见;中医证型本证表现为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最多,兼夹证表现为血瘀证和湿浊证最多;中医症状学显示本虚证症状发生频数高于标实证症状,症状轻重多以中轻症状为主,重症少见;中医证候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但在人为机械改变机体内环境下又复杂多变,虚实夹杂具有特殊性,中医辩证应以“本虚为纲,标实为目”为原则,四诊合参,注意病机的转化与患者的不同发病特点,以及临床理化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