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的发展使我国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面貌和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尊老敬老养老的伦理道德意识薄弱等弊端,农村养老失去了原有的良好道德环境。几乎与城镇化同步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使农村目前存在着大约7000万独生子女家庭,相比城市丰富的养老资源和日趋完善的养老制度,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得不到应有保障,养老问题变得尤为突出而且日益严重。这不仅对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压力,也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社会道德氛围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对解决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提供了指导方向,因此,本文也是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的养老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本文对农村独生子女养老伦理困境的表现形式以及独特性进行了阐述。如今的农村独生子女孝道意识存在普遍性缺失,经济利益至上观念泛滥。生活和利益的驱使同时使得其趋向城市,农村独生子女父母空巢化相比其他人群更为严重,精神赡养得不到保障。而政府在政策和制度上对此人群的保障几近空白,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偏差,加剧了养老伦理困境。此外,针对目前社会比较关心的“失独家庭”,本文对农村“失独家庭”养老伦理困境的表现形式也进行了阐述。其次,本文从经济理念冲击、道德环境破坏、政府制度和责任伦理缺失等三个方面对农村独生子女养老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使广大农民陷入“未富先老”的物质困境,同时也使得个人的养老道德观念和政府执政理念出现偏差。第二,农村的道德环境的破坏使得农村对伦理教育不再重视,道德评价标准也出现错位,村民不懂得是“孝”,如何去行“孝”。第三,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不公平和计划生育制度的伦理理念执行偏差使得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相对于城市显得更加严重。最后,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伦理困境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共同努力。政府需要从宏观上对农村独生子女养老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并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适当的倾斜;社会作为协助力量参与养老困境的解决,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家庭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场所,对子女进行养老道德家庭教育以及老年人自身的养老道德观念的转变都会为独生子女养老伦理困境的解决提供内源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