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业、农村发展落后,城乡差距依然在拉大。因此,培养新型农民、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经济,已不仅仅是解决少数民族农村建设的问题,而且是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社会是否和谐发展的重难点。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的支撑,具有现代技术和知识的人才是信息化的载体、动力源和建设者。城乡之间人才素质和数量之间的差距是造成城乡落差的根本原因。少数民族农村由于相对落后并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同时选拔培养往往缺乏针对性,落后的信息传递手段又无法与城镇相比,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往往投入很多资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的支撑,为传统的落后地区实现超常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发展路径。基于信息化条件下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可以高效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转变传统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率,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如何改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协调融合它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如何科学地构建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本文的思路与内容:(1)运用文献研究法探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信息化的相关理论基础,重点梳理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与农业经济政策,结合相关文献深入分析人力资源开发和信息化的内涵及其交互影响的机理。(2)运用案例研究法研究探讨了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立足实际提出和论证信息化是解决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突破口;(3)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探讨了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重点分析了人力资源开发与信息化的交互影响;(4)对恩施州13项与人力资源开发和信息化相关指标连续10年的系列数据进行了趋势、散点图分析和相关分析,直观刻画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对外部资源投入的依赖性、中级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信息化不同模块发展的非均衡性等特点,还计算了多种因素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并进行了显著性检验,有力地支撑了笔者的研究设想。(5)探讨了基于信息化的我国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路径及可行的对策思路,提出深刻认识信息化的特征,树立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新观念、加强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打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信息化平台、巩固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扩展远程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强化农村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自主开发等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视角有所创新。本文是从信息化发展影响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各个制约因素的视角,提出信息化环境下的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路径,现有文献较少涉及。(2)研究内容有所创新。现有文献对于信息化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信息化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交互作用,为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开发人力资源进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3)研究方法有所创新,本文综合运用了案例研究、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为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信息化及其相关政策设计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和论证。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1)提出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问题的有效途径;(2)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3)推进新农村的建设。理论意义在于:(1)探求信息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性,揭示人力资源开发和信息化建设的交互作用;(2)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开发水平,增强人才凝聚力,从而减少人才流失并有效激发其积极性,使得农村经济建设走向良性循环;(3)实证探讨少数民族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信息化建设的特质与互动关系,分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