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患,临床上治疗效果不理想。低温治疗急性脊髓损伤自Albin等人于1961年提出以来,众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低温对于急性脊髓损伤有确实的保护作用。传统的低温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方法可分为系统低温和局部低温。系统低温因其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引发心率失常等严重的并发症,故临床应用不多。局部低温,方法多集中在硬膜外或硬膜下的低温液体灌洗以及热交换器直接制冷伤段脊髓。因其需急诊手术,且操作复杂,需要特殊的降温设备,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可以模拟不破坏脊柱结构的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了解影响表皮局部制冷降低脊髓温度效率的因素,并分析其与降温效率的关系;了解表皮局部制冷对实验动物脊髓温度及生理参数的影响;考察表皮局部制冷致硬膜外亚低温对兔急性脊髓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了解表皮局部制冷致硬膜外亚低温对兔损伤脊髓的能量代谢、脂质过氧化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在Allen’s打击法的基础上,建立保留椎板的兔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半导体降温仪实现表皮局部制冷致硬膜外亚低温;生理记录仪记录动物心跳、血压等生理参数;测温仪记录动物脊髓温度、肛温、体表温度。常规HE染色、髓鞘染色、去铜Bodian银染色检测损伤脊髓病理损伤;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神经丝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bcl-2和bax蛋白;Tarlov评分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动物运动功能;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rt-pcr法检测bcl-2、bax mRNA表达情况;比色法检测MDA、SOD等含量和Na+,K+-ATP等活性。 结果:应用保留椎板的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可以考察表皮局部制冷时脊髓温度的变化情况;在环境及制冷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脊髓温度降至32℃所需时间与体重成线性相关;脊髓降温至32℃时,肛温下降1-2℃,心率下降较明显,血糖升高,其它指标变化不明显;表皮局部制冷致硬膜外亚低温治疗后,兔神经功能损害减轻,损伤脊髓的能量代谢异常,Ca2+、Mg2+分布失衡及脂质过氧化程度下降,神经细胞凋亡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