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不同腔内治疗方式的近期疗效,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总结临床上的治疗经验。方法:此次项目是回顾性、非随机性、单中心的一项研究。选择对象为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住院患者17例(共17条患肢)。所有患者中11例为男性,6例为女性,平均年龄71.82±8.85岁。患者因下肢疼痛、、发凉来院就诊,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或下肢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收入我科治疗。住院期间给予扩张血管、抗血小板、降脂、抗凝等药物治疗,术中根据个体情况应用不同的腔内治疗手段,如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机械血栓清除(PMT)、球囊扩张(PTA)、支架植入(SI)等。出院后定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以后每隔6个月随访。我们将应用机械血栓清除系统(合并或不合并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的患者定义为A组(PMT组),其中A1:Angiojet组,A2:Straub组;将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合并或不合并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的患者定义为B组(CDT组);将应用球囊扩张合并或不合并支架植入的患者定义为C组(对照组)。对所有研究的患者入出院时的症状体征,踝肱指数(ABI),技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一期通畅率,截肢率,死亡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7例患肢中ISR发生于股浅动脉的有16例(94%),病变长度平均13.81±6.32cm,Tosaka分型以Ⅱ、Ⅲ型为主(88%)。A组均后续衔接了球囊扩张成形术,A2组还有1例因限流性夹层产生而植入了一枚支架;B组有2例单纯应用了导管接触性溶栓就达到了技术成功,3例辅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C组有3例单纯行PTA术,3例行PTA+SI术。A1组和A2组各有1例因远端流出道问题而行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其余组别远端有足够的血供则未处理。所有患者即刻技术成功率100%(17/17),术后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94.4%,辅助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100%。对Fontaine分期、症状评分系统、足背动脉搏动分级分析可见,所有患者经各组腔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而到术后3、6个月时总体上开始有缓慢恶化的倾向。对ABI变化情况分析可见,A、B、C三组治疗后都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善(P值均≤0.05),但是各组之间治疗效果并没有明显差别(P值均>0.05)。手术并发症方面,A组夹层1例(16.7%),血尿1例(16.7%),B组腹股沟血肿1例(20.0%),但是并发症的出现率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并没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随访方面,B组中支架内再次闭塞1例(20.0%),C组中支架内再次狭窄1例(16.7%),A组死亡1例(16.7%),B组高位截肢1例(20.0%)。结论: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是支架植入术后的常见问题,多发生于股浅动脉,发病机制复杂,危险因素众多,治疗方式也呈多样化。应用机械血栓清除、导管接触性溶栓、球囊扩张合并或不合并支架植入治疗ISR均可收获很好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对于大多数ISR,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术可能获得最佳的手术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