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功能性单体与牙釉质表层所形成的化学吸附层对釉质粘结强度产生的实际作用。方法:来自同一头牛的牛牙随机选取4颗,分成4组,每组1颗。(每头4-8颗,共8头牛,34颗牛牙)。将牛牙的唇面釉质在流水下,磨平抛光(1200粒度(grit)/2400粒度SiC抛光纸,各抛光30 s,再用4000粒度SiC抛光纸,抛光1 min),用37%磷酸酸蚀15 s,冲洗30 s,吹干待用。对照组除外,其余三组分别用含磷酸酯的自酸蚀粘结剂(AquaPrime A+B (DMG,德国),Xeno V(登士柏,德国),和功能性单体40%(w/w) MDP(可乐丽,日本))处理牙釉质表面5 s,水汽冲洗1min,吹干。所用经处理的牛牙釉质表面涂粘结剂Heliobond(与釉质无化学反应,义获嘉伟瓦登特,列支敦士登),轻吹,光固化20 s,用核树脂(Bisco,美国)分两层充填,共4mm厚,分别固化。所有样本,在室温下,清水中保存24 h后,在流水下,用慢速切割机(Isomet 1000,标乐,美国)将各组样本切成约1.0×1.0×8 mm柱状条块。再通过微拉伸仪(Bisco,美国)测量树脂与釉质实际的粘结强度。每次实验选用来自同一头牛的牛牙,重复上述实验5次。对数据进行析因方差分析。采用上述同样方法进行牙齿表面处理和堆砌树脂的4颗牙齿,利用慢速切割机水冷却下,用垂直于树脂-牙釉质界面,将牙齿切割成约1mm厚的平行的样本,每颗两片。截面用4000#SiC抛光纸,抛光1 min。一片浸润在0.1mol/lHCl下30 s后,冲洗。样本进行常规脱水干燥、喷金后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树脂牙釉质交界面形貌特征。另选5颗牛牙,仅用上述同样方法进行表面处理后,进行SEM观察牙釉质表面的形貌改变。结果:釉质上涂布磷酸酯的三组微拉伸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这三组中,MDP组微拉伸强度最高。AquaPrime组和Xeno V组微拉伸强度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扫描电镜分别揭示了各自不同的酸蚀形貌。结论:三种功能性单体能显著地增加牙釉质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提示化学吸附/化学覆盖层能协同微机械锁结力,显著地增加牙釉质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其粘结强度的增加与不同的功能性单体相关,其中MDP表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