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断面高铁隧道穿越巨型溶洞施工与沉降控制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hyour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工程不断向西南山区发展延伸,隧线比越来越高,隧道成为高速铁路中的重要组成,同时遭遇的地质更为纷繁复杂。其中,我国西南山区分布有范围较广的喀斯特地貌,由此产生的地质溶洞更是数不胜数,当隧道工程穿越溶洞时,因其处置难度高、施工风险大、施工周期长而成为工程建设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当工程穿越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巨型溶洞时,尚无较多成熟设计和施工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有必要对隧道穿越巨型溶洞工程进行相应的研究。本文依托成贵高速铁路玉京山隧道穿越巨型溶洞工程,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理论研究分析、室内模型试验、现场监控量测以及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详细研究了隧道穿越巨型溶洞隧道结构力学行为以及高填方回填体沉降规律,论文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结合玉京山超大隧道穿越巨型溶洞工程概况,在建设各方对隧道穿越溶洞处置方案研究的基础上,从线路改移、原位处置两大方向入手,对综合处置方案进行了梳理比较,确定了隧道在穿越巨型溶洞采用“桥梁跨越+回填溶洞+隧道暗挖”的综合处置方案。(2)通过MIDAS、FLAC3D有限差分软件进行玉京山隧道穿越溶洞段施工模拟,得到了A、B型超大断面衬砌的隧道位移、初支结构内力、二衬应力以及二衬结构内力数据,得到了相应的力学特性和演变规律,验证了隧道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可行性。(3)利用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进行室内试验,对隧道穿越溶洞段高填方回填体沉降规律进行研究,设计了底部软土均匀、底部软土不均匀等4组工况,对比分析了不同软土层厚度以及不同软土层坡度下回填体变形趋势,得到了高填方回填体沉降变形规律。(4)通过数值模拟隧道工后沉降及内力状态,提出了隧道基底沉降及不均匀沉降控制指标。针对隧道穿越巨型溶洞高填方回填体,总结了相应的沉降控制技术,并对隧底运营期沉降进行了现场监控量测,得到了隧道运营期隧底沉降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对隧底沉降发展进行了预测。为隧道运营期维护提供指导,同时验证了施工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网的逐步成形,道岔作为高速铁路线路的薄弱环节及养护维修的重点,道岔尖轨的损伤及断裂检测成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弹性波检测作为一种在波导结构中进行传播,通过对其信号分析可以对结构完整性进行判断的无损检测方法,开展基于弹性波传播的高速铁路道岔尖轨断裂检测研究可以得到切实可行的应用方案,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对实际上道的高速铁路道岔尖轨断裂检测为目的,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与现场试验结合
学位
学位
学位
膨胀土在我中国分布范围非常广,通常其遇水后会发生膨胀,导致其力学性能下降,易诱发土坡的崩裂坍塌、路面结构的开裂、防护结构的破坏等工程危害。膨胀土的宏观力学特性依赖于微观结构的变化,因此从微观层面开展相关研究是理解膨胀土宏观力学特性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膨胀土中强亲水矿物蒙脱石占据主要成分。其水化状态对膨胀土的力学性质有显著影响。由于蒙脱石几何尺寸的原因,无法直接从其中分离出足够多的单个蒙脱石晶体,进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是一种具备超高强度和优异耐久性的高性能水泥基材料,能有效防止墩柱遭受各种物理化学腐蚀以及早期开裂等耐久性问题。同时,UHPC和NSC的组合结构可以起到降低成本和平衡力学性能的作用,但目前对于箍筋约束UHPC-NSC组合短柱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制作了12根短柱,其中包括1个纯UHPC、10个UHPC-NSC组合
相关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会导致桥梁刚度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甚至远大于结构损伤引起的刚度变化。大多数关于桥梁结构刚度参数随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没有考虑结构参数本身的离散性,也没有考虑各种参数间的相关性。因此,有必要建立铁路桥梁结构在温度效应下的刚度参数的概率分布模型,分析刚度参数的变化范围及其规律,为铁路桥梁结构安全运营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以一座铁路32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为工程背景,首先根据试验列车
学位
学位
双块式无砟轨道受环境、列车荷载等因素的影响,道床板与支承层层间脱粘现象较为普遍,在荷载作用下导致脱粘处的粗糙表面发生接触损伤,然后在水的侵入下最终发展为离缝冒浆病害,影响轨道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本文将灌砂法理论、W-M分形函数、有限元法、颗粒离散元法和试验结合,探究了双块式无砟轨道层间离缝在荷载作用下发展初期的损伤成因。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本文将灌砂法理论和W-M分形函数相结合得到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