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分析两个问题。一个是农业产业化出现的诱因和其成为现实所需的条件;另一个则是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的原因。 在实践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及其相关利益者为了克服农村经济发展和向市场转轨面临的一系列困难而作出的选择,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产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行为方式或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改变,其本质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在合约形式上则表现为用一种或松或紧的合约取代了单纯的定价市场合约。 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制度安排,可以将农业生产中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农业产业组织可以发挥诸如实现专业化收益、规模经济、新技术运用、市场融资、风险分担等功能,从而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文章的阐述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一些分析和解释。主要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由于为了获取在原有生产经营体制下不能获取的收益而出现的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在这一部分,首先对要使用的理论和方法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对要分析的对象作了一个说明。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上是用一类特定的合约取代一些临时性的定价市场合约,并且由于所使用的合约的形式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组织形式,这样,可以用制度变迁理论和合约理论对农业产业化进行分析,并且可以对农业产业组织进行一种合约上的分类。其次,文章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些诱致性因素,它们分别是:专业化收益和规模经济收益、农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风险的分担和市场交易信息成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农业产业化成为现实的一些强势因素:它们是龙头企业的生产与扩张要求、社区规范和政府的推动作用,重点论述了龙头企业和社区规范的作用。最后,文章对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组织形式作了一个基于合约的比较分析,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出现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因,并认为是由于交易成本的不同,更确切的说是由于对交易对象的物质属性的度量的成本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合约形式,进一步导致了不同的组织形式;其后,简要的说明了合约调整,从而组织形式出现演变的原因,在这里,交易成本和对农业产业组织低效率的修复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经验性的描述。主要说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背景和现状。这一部分首先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现是由于家庭承包制的发展和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农业生产面临的外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结果;其次,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轨迹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里首先追溯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阶段、行业分布、区域分布和要素情况,其次描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并简要的分析了各种组织形式的运行机。理;最后,简要的阐述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足。 第三部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比较,主要以日本和美国为比较对象。在这一部分首先说明了我国和发达国家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阶段、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上:其次,文章比较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政府作用和市场、企业、农户三者之间关系的差异,阐述了由于背景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和运行机理的不同。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它结合前面的理论分析、现状描述和与国外的比较提出了一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举措。在这一部分阐述了三种可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举措,这些举措分别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和加大政府的作用。文章主要观点认为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加强自己的农业产业化观念,树立起“诚信”的文化,对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为稳定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加强农户的谈判力量,建立起良好的“呼吁”机制,对龙头企业施加真正制度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