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应用DTI技术,前瞻性观察累及纹状体的局灶性脑梗死后尾状核及黑质的弥散变化特点,以及与梗死灶相联系的尾状核、黑质发生继发性损害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过程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选择累及单侧纹状体梗死的患者11例,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1例作对照组。患者组在发病的第1周、4周和第12周分别进行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员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对照组只进行一次MRI检查。其中MRI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加权成像(T1 weighted imaging ,T1WI)、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 ,T2WI)、T2自由水抑制(T2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T2FLAIR)及DTI,随后在DTI序列的后处理所得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图及表观弥散系数(averaged diffusivity coefficient ,ADC)图上分别测量豆状核、尾状核及黑质的FA值ADC值。运用SPSS13.0软件对所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的DTI数据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患者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神经功能评分及DTI数据的比较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患者神经功能与DTI数据之间的关系用pe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1)MRI表现:11例患者中9例患者原发病灶在第1次MRI扫描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改变,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第2次及第3次MRI扫描可见病灶中心逐渐形成软化灶,病灶外周脑回萎缩,病灶周围脑沟、脑裂增宽;2例患者梗死灶未见明显占位及负占位效应。9例患者在3次MRI检查的T2WI/T2FLAIR序列病灶同侧黑质区域均可见片状高信号影(其中2例患者是在发病第3天进行第1次MRI检查),3次MRI扫描T2WI/T2FLARI均未见到高信号影的有2例。(2)患侧纹状体、尾状核及黑质FA值在1周、4周至12周逐渐减少(梗死侧纹状体FA值:第1周0.199±0.031;第4周0.155±0.044;第12周0.136±0.046;尾状核FA值:第1周0.188±0.007;第4周0.175±0.005;第12周0.136±0.046;黑质FA值:第1周0.497±0.057;第4周0.431±0.053;第12周0.417±0.058)。患侧纹状体的ADC值变化的差异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第1周0.660±0.135;第4周1.013±0.301;第12周1.393±0.505),患侧黑质的ADC值第1周及第4周稍减低,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ADC值又回升到正常组水平,数值变化与第1周测量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4周测量值无统计学意义(第1周0.622±0.121;第4周0.676±0.067;第12周0.704±0.112)(P>0.05),尾状核的3次所测得平均弥散量的变化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观察期间,患侧纹状体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同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员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及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BI)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黑质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绝对值与同期的NIHSS及BI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呈负相关,但是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尾状核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与同期NIHSS及BI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无相关(P>0.5)。结论:在梗死灶累及纹状体的患者常规的T2WI及T2FLAIR图像上在发病第3天即可在患侧的黑质上看见继发的高信号影,DTI序列可以早于常规的T2WI/T2FLARI序列发现脑梗死后同侧黑质的继发性改变并用FA值及ADC值对其进行量化评价,且纹状体梗死后同侧黑质的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可能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