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谦益是明清之际重要的文学家,对明末清初的文坛转向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以钱谦益入清之前的唯一一个文集——《初学集》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梳理,试图揭示钱谦益的诗学理论和诗学实践在清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初学集》的编纂起因、刊刻人及全集内容、版本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刊刻年代进行考辨。根据文集内瞿式耜和程嘉燧序文的写作时间,《初学集》一直被认为刻成于崇祯十六年(1643)。本章通过考察文集中一些文章后作者自署的写作时间和诗作题目中涉及到的时间,认为文集应刻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而非崇祯十六年,并解释了序文所记时间和刻成时间不一致的矛盾。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初学集诗注》的作者、版本等问题。康熙年间钱谦益的族孙钱曾又为《初学集》中的诗歌作注,著有《初学集诗注》二十卷。钱曾家富藏书,又勤于问学,与钱谦益懦弱无能的独子钱孙爱相比,显然是更为理想的传人,也是为钱诗作注的最佳人选。但一些论者认为诗注中多涉时事,应是钱谦益自注而假托钱曾之名。本章通过考查本集的瞿刻本、钱谦益的书信和笺注等资料,认为诗注确实由钱曾所作。
第三章介绍《初学集》及诗注在清代的禁毁情况和清末以来重新出版的概况。
第四章通过分析钱谦益的诗歌批评和诗歌创作,论述了其如何在明末诗坛大力导入宋代诗风,以唐宋兼宗为新的诗学选择,开启清代新诗风这一问题。宗唐复古是明代诗坛的主流理论,七子派则是文坛的主导。钱谦益早年也一度信奉复古理论,中年以后则转益多师,兼宗唐宋,不遗余力地批评七子派和刚刚兴起的竟陵派,潜心学习宋诗并取得实绩,为清人推开了一扇有别于唐诗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