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器与清朝内陆亚洲边疆的形成有密切联系。16世纪,以火绳枪为代表的西洋火器传入远东,成为日本、明朝主要的步兵火器。1592-1598年的“壬辰卫国战争”(文禄·慶长之役),两国火绳枪传入李朝,一变而成李朝重整军备的首选火器。1619-1636年,在与金/清冲突中,李朝鸟铳传入清朝。朝鲜附清后,清朝数次征调朝鲜鸟铳手,投入进军中原的战争。在欧亚大陆另一端,摆脱金帐汗国控制的俄罗斯利用火器优势,吞没多个伊斯兰汗国,迅速扩张至黑龙江流域,与清朝进行长达37年的武装冲突。清朝为取得火器优势,多次从京师、奉天、宁古塔调发火器、火器手至黑龙江,还一度征发李朝鸟铳手参战,终于将哥萨克逐出黑龙江流域。16世纪以降,奥斯曼帝国的火器流布中亚,直接影响该地区的历史走向,形成萨菲、莫卧儿两大“火药帝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卫拉特蒙古(都尔本卫拉特)中的准噶尔(绰罗斯)依靠积聚火器脱颖而出,组织了准噶尔汗国,并在和清朝旷日持久战争中,将以“赞巴拉克”为代表的中亚火器传入清朝,成为18-19世纪清朝主要的轻型火器。为抵消准噶尔的威胁,清朝在1683年组建汉军火器营,督以专官,演练齐射战术,遂成17世纪末东亚最强大的火器军队,在与噶尔丹博硕克图的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其营制为满洲火器营、八旗驻防和绿旗提供了蓝本。然而,清军在与装备火器,精于骑射的准噶尔军队作战时,并非无往不利。1731年,清军在阿尔泰山脉中的和通泊完败,阵亡率超过70%,在喀尔喀等处的统治一度动摇,亦可看出准噶尔军力的强劲,以及清朝开拓内陆亚洲边疆的艰辛。15-17世纪,亚洲大陆自西向东崛起奥斯曼、萨菲、莫卧儿、大清四个帝国,她们均由来自内陆亚洲,擅长骑射的游牧部落(塞尔柱突厥、土库曼、突厥-蒙兀、满洲)建立。在崛起过程中,火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火药帝国”。她们的衰落亦与火器落伍,难以抵抗外来势力有关。这究竟是历史必然,还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