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的建立与应用价值评估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hong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婴幼儿斜视是斜视患儿群体中较特殊的一种斜视类型。由于患儿年龄小,不能配合检查,若斜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并获得有效的干预,或治疗后没有规律复诊,导致医生不能及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或调整治疗方案,可能会严重影响视觉功能发育,甚至影响生活质量。但因婴幼儿斜视患儿回院复诊率低,导致了婴幼儿斜视中远期治疗效果欠佳。能否找到合适的办法,使得斜视患儿无需往返医院就能复诊,并能获得与在医院就诊相似的诊疗效果?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诊疗能否实现对“婴幼儿斜视患儿实施全疗程的远程管理”,从而解决斜视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目前,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目的:通过研究“有效斜视远程定量诊断的标准化眼位图像”的构成要素,制定获得眼位图像采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通过将“计算机辅助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运用于远程诊疗标准化眼位图像,建立可替代面诊的“斜视专科检查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及互联网远程诊疗互动平台。通过对真实世界中“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进行评估,验证其应用价值。方法:一、“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的平台搭建研究1.在建立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婴幼儿斜视患儿的眼位图像数据库基础上,通过临床经验结合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有效斜视远程定量诊断的标准化眼位图像”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及验证,并制定眼位图像采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2.将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计算机辅助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应用于“有效斜视远程定量诊断的标准化眼位图像”数据库,根据眼位状态算法,研究可替代面诊且适合远程诊疗的“斜视专科检查手段”。3.通过适合远程诊疗的“斜视专科检查手段”,建立“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并完成平台的搭建。二、“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的应用价值评估1.回顾性分析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婴幼儿斜视患儿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的门诊复诊率,研究“面对面”诊疗复诊的依从性。2.以“面对面”诊疗为金标准,将“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与金标准做对比,研究两种诊疗方式在“定性诊断”、“定量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方面的差异性,分析远程诊疗在“定性诊断”、“定量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方面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评估其应用价值。3.收集所有远程会诊病例资料,通过描述性分析对患儿就诊费用等情况进行整理,评估远程诊疗社会经济效益。结果:一、“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的平台搭建研究1.整合眼位图像,建立“无效眼位图像”(861幅)与“有效眼位图像”(1460幅)数据库。通过对“无效眼位图像”进行分析,总结产生“无效眼位图像”的原因有:“头部不正”共268例(占31.13%);“面部不对称”共543例(占63.07%);“不注视”共279例(占32.4%);“上睑遮盖角膜反光点”共65例(占7.55%);“没有露出双侧耳朵”共224例(占26.02%);“拍摄距离过远”共53例(占6.16%);“拍摄时对焦不清晰”共198例(占23.00%);“拍摄镜头没有与眼睛在同一水平线上”共164例(占19.05%);“没有打开手机或相机闪光灯拍摄”共217例(占25.20%)。2.根据“假言命题推理规则”与“等价命题推理规则”,推理出“有效斜视远程定量诊断的标准化眼位图像”的构成要素:图像画面清晰、亮度适中,正面近照,图像中头部大小适中、头部端正、双侧耳朵对称、注视眼处于水平线、角膜映光点清晰可见。3.制定眼位图像采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图像采集要求:(1)选择光线亮度适中的室内环境;(2)拍摄距离范围为35~50cm;(3)拍照时需使用闪光灯(强制闪光模式);(4)拍摄者正面面对患儿;(5)患儿可选择站立或坐立位,身体保持直立,头部保持端正(需要露出双侧耳朵、保持双耳对称)(家长可在患儿身后扶正其头部);(6)保持照相机或手机镜头与患儿眼部在同一水平线上;(7)拍照时确保患儿的眼睛注视镜头、上眼睑不遮盖瞳孔。图像采集顺序:(1)拍摄第一眼位(正面注视镜头)的图像:若患儿无需戴眼镜,则拍摄裸眼图像,若患儿戴眼镜,则需同时拍摄裸眼及戴眼镜的图像,每种图像各拍摄3~5张;(2)拍摄单眼注视的图像:分别拍摄遮盖左眼和右眼的图像各1张;(3)拍摄眼球九方位的图像:家长扶正患儿的头部,分别拍摄患儿眼球向正前方、右上方、正上方、左上方、右侧、左侧、右下方、正下方、左下方运动的图像,拍摄过程中需保持头部不动,可借助玩具吸引患儿注意力,在拍摄右下方、正下方、左下方的眼位图像时,可将患儿上眼睑向上方提起,充分暴露球结膜。图像质量检测:图像清晰,距离适中,头部端正,双耳对称,至少有一眼注视镜头,角膜映光点清晰可见。4.建立了一个针对斜视病人的远程诊疗模式,即医生与家长使用同一款可基于不同平台的应用程序,通过互联网进行诊疗活动。家长以“眼位图像采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为指南,借助手机或数码相机拍摄斜视患而的眼位图像,并上传至应用程序。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并根据家长提供的患儿眼部图像,运用“远程斜视专科检查手段”,对斜视患儿做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并可进行术前评估、手术方案设计以及诊疗效果评估,实现对斜视患儿全疗程的远程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个闭环式互联网远程诊互动平台。二、“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的应用价值评估1.“面对面”诊疗复诊情况分析: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复诊率分别为81.51%、53.39%、39.80%、35.44%、44.78%(χ2=57.326,P<0.001),总体复诊率呈下降趋势,不同时间段复诊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不同来源地区的复诊情况分析:来源于广州地区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复诊率分别为86.27%、52.94%、43.48%、32.43%、38.71%;来源于广东省内(广州市外)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复诊率分别为84.48%、56.14%、35.56%、43.24%、45.16%;来源于广东省外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复诊率分别为40.00%、40.00%、42.86%、0.00%、80.00%。3.“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定性诊断”的灵敏度为84.00%,特异度为87.50%,认为远程诊疗与“面对面”诊疗在有“定性诊断”方面较高的一致性,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4.“面对面”诊疗与“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的“定量诊断”对比,P=0.283,两种诊疗方式在“定量诊断”中不存在差异。“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的“定量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P<0.001),敏感度为0.813,特异度为0.951,认为远程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5.“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制定治疗方案”的灵敏度为77.78%,特异度为93.75%,认为远程诊疗与“面对面”诊疗在“制定治疗方案”方面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6.本研究中57位患儿,16例来自广州市内,36例来自广东省内(广州市外),5例来自广东省外。每次远程会诊可减少医疗费用总计70576.36元,其中直接医疗费用总计11742元,间接医疗费用总计58831.36元。每次远程会诊人均可节省医疗费用1159.07元,广州市内人均节省费用为832.14元,广东省内(不含广州市)人均节省费用为1265.12元,广东省外人均节省费用为2342.96元。结论:1.本研究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推理出“有效斜视远程定量诊断的标准化眼位图像”的构成要素,制定了“眼位图像采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2.本研究验证了根据“有效斜视远程定量诊断的标准化眼位图像”构成要素所形成的“眼位图像采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是可靠的,且所采集的图像,都可以满足远程斜视定量诊疗的要求。3.本研究把“计算机辅助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运用于对远程获得的斜视患儿眼位图像进行斜视度数计算,并且证明该技术在斜视远程诊疗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4.本研究基于“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搭建了闭环式“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平台,可以满足对婴幼儿斜视患儿实施全疗程的远程管理。5.“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与“面对面”诊疗,在对婴幼儿斜视病例的“定性诊断”、“定量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方面均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表明本研究创立的“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在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方面是可靠和有效的。6.婴幼儿斜视患儿门诊复诊依从性低,应用“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可以使得患儿及家属无需辗转奔波,节约就诊时间,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频繁复诊困难”等社会问题。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影像组学以及深度学习方法在胶质母细胞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并构建一个自动、方便、低成本及无创的预测模型,为胶质母细胞瘤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106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O6-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信息以及相应的术前MRI资料,最终获得87例CE-T1WI和66例FLAIR图像。一方面,我们首先通过逐层手工勾画肿
学位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腺肌病(AM)患者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神经型钙黏附蛋白(N-cad)、β-连环蛋白(β-catenin)]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蛋白Chibby的表达情况,分析EMT与Chibby之间的关系;探讨EMT与Chibby在A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AM的诊治提供实验依据及新思路。材料与方法:1.研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Ki-67、p63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影像学分级、病理分级及肿瘤复发等的关系,为GCTB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8年3月期间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肿瘤科首次手术刮除获得的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石蜡标本99例,及瘤旁正常骨组织标本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其Ki-67及p63
研究背景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常见儿童传染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曾多次出现大规模暴发流行,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安全。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Coxsackievirus A,CVA)16型被认为是导致HFMD的主要病原体。然而,近些年来以CVA6和CVA10为代表
学位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患者急诊滞留时间延长情况,分析患者因素、疾病因素和医疗机构因素对滞留时间延长的影响,并提出减少急诊滞留时间的可借鉴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和文献研究法,选取广州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1月急诊科就诊患者的数据,以6小时作为患者急诊滞留时间延长的分界点,通过二分类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急诊滞留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分析;通过选择急
学位
目的:分析病灶大小、血流分级、超声造影各个参数等指标与周围型肺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从中筛选出与周围型肺癌MVD有相关性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所筛选指标联合分析能否进一步提高超声反映周围型肺癌MVD的能力,为后续的超声无创性评估周围型肺癌MVD,进而早期评估肺癌疗效的研究打下基础。材料与方法自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本研究对因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而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