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卫星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多种数据,对不同类型El Ni?o事件发生后次年夏季东亚季风环流、降水和云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云与降水之间的复杂联系。结果表明:东部型El Ni?o事件发生后次年夏季,在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和中高纬双阻型环流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出现大范围降水变化,形成两条异常雨带,江淮地区少雨;中部型El Ni?o事件次年夏季在菲律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卫星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多种数据,对不同类型El Ni?o事件发生后次年夏季东亚季风环流、降水和云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云与降水之间的复杂联系。结果表明:东部型El Ni?o事件发生后次年夏季,在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和中高纬双阻型环流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出现大范围降水变化,形成两条异常雨带,江淮地区少雨;中部型El Ni?o事件次年夏季在菲律宾异常反气旋的作用下,在长江-黄河流域及其之间形成一条异常雨带;云量的异常和降水异常分布形势大致相同,且云量和降水的异常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相关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云量和降水异常之间的线性关系较为明显。两类El Ni(?)o事件对应的次年夏季东亚异常雨带的形成主要与El Ni?o事件发生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持续时间偏长且降水强度偏大有关。两类El Ni?o事件发生后次年夏季东亚地区降水总日数增加,且主要表现为长持续性降水日数增多。在El Ni?o对应的异常雨区中,秃积雨云、层云、碎雨云、不同高度的积云和层积云等低云状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总云云量、光学厚度和云水路径,以及高云中的卷层云和深对流云云量与降水异常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两类El Ni?o事件中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都有增强,在雨区东部对流降水增加更为明显,而在雨区西部是层状降水增加较明显,东亚季风区降水的增加主要是对流降水增加。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检验全球气候模式CAM5.1模拟亚洲夏季风的能力,结果发现CAM5.1模式能够较好再现亚洲夏季风的基本特征。基于工业革命前和现代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的对比试验表明,温室气体增加可导致东亚东部地区夏季风增强以及夏季总降水增加。这是由于温室气体增加造成陆地上大气不均匀加热增强,大气稳定度降低、对流活动加强、对流云云量和厚度增加,从而使得对流降水增强,而对流过程降水增加是总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分析大气能量收支和转换发现,温室气体增加通过增强大气对流凝结潜热释放的方式加强大气热源;夏季陆地为暖区,不均匀加热引起全位能增加,从而增强全位能向辐散风动能的转换和辐散风动能向无辐散风动能的转换,最终导致东亚夏季风增强。
其他文献
湍流是大气的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承载着大气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可以反映大气中的动力和热力过程,但是由于大范围高分辨率实测数据的缺乏,自由大气中特别是高空湍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尚有待研究。本文利用中国地区120个探空站2011年至2018年的秒级探空数据,采用Thorpe分析的方法计算了在数值模式的高阶闭合方案中控制湍流强度的湍流耗散率,研究了湍流耗散率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准确模拟和合理预估青藏高原降水的时空变化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合理再现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特征一直是数值模拟面临的挑战。随着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的顺利开展,新一代全球气候模式的结果已经公布。较之CMIP5模式,参与CMIP6的模式考虑的过程更为复杂,且模式的分辨率明显提高。全面评估最新的CMIP6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降水的模拟能力有助于理解模式的发展
东亚沙尘气溶胶可以通过直接、半直接和间接效应在全球和区域气候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东亚气溶胶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对于了解东亚沙尘演变规律及其机理、预测东亚沙尘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分析沙尘事件和表征沙尘长期演变特征两个方面展开,利用地面及卫星观测数据对MERRA-2数据在研究东亚沙尘工作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全面评估。接着,基于MERRA-2和观测数据分析了2000-2019年多尘季节(3-
为了研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地表分光反照率变化及其辐射效应,本文首先统计分析了1860~2060年的LUH2数据集,得到了不同时期全球和典型区域地表分光反照率的长期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BCC_RAD大气辐射传输模式计算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对辐射收支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得到了17种IGBP分类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波段的反照率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冰雪表面和水体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小时降水(EXHP)过去半个世纪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热带气旋(TC)变化和大规模城市化的影响尚不明确。本论文利用中国气象局逐小时台站降水和上海台风所最佳台风路径等资料,分析1975-2018年暖季我国96°E以东地区EXHP变化的热带气旋贡献及城乡差异。首先,客观识别热带气旋降水,将总降水(All)分为TC降水与非热带气旋(non TC)降水,并采用30年(19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信息平台对乳腺癌化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科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通过信息平台干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基线(T0)、第1~4次化疗(T1~T4)时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strategies used by people to promote health, SUPPH)和乳腺癌生存质量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强度变化是一个国际研究热点,TC结构的演变对强度变化有重要影响,80%的西太平洋强TCs在其生命史中都会出现双眼墙结构,与单眼墙TC相比,控制双眼墙TC强度变化的动力和热力过程更为复杂,加强对此类TC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TC结构和强度变化的认识。近年来的研究已经通过观测分析和理想数值实验对双眼墙TC中的眼墙替换过程有了较多的认识,但对双眼墙结构
气候变化尤其是气温变化直接影响植物的物候。特别是,植物的返青期与枯黄期共同决定了植物生长期的长短,影响植物生物量、作物产量的形成。因此,弄清植物枯黄期对于准确模拟生态系统物质生产和固碳以及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典型草原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枯黄期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气象局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克氏针茅物候的1985~2018年定位观测数据,以及2019
本研究结合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Tall-Object Lightning Observatory in Guangzhou,TOLOG)的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孤立高建筑物和高建筑物群区域不同极性地闪的活动特征。研究成果可以深化在地物对不同极性雷击过程影响方面的科学认识,揭示高建筑物区域不同极性地闪分布特征的差异及其成因。对孤立建筑物附近不同极性雷击过程的二维模拟结果表明,建筑物会影响空间
能引起严重食物中毒的酵米面黄杆菌在我国东北、华北、中南、西南地区均有分布。在一定条件下,该菌可在玉米、小米、高粱米、土豆粉、牛奶粉、豆腐粉以及银耳上产毒。因此,这些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对该菌的消毒问题乃是预防此类中毒的重要措施。酵米面黄杆菌对一般常用的消毒剂都很敏感,并已用于实验室消毒,但鉴于这些消毒剂本身的毒性和残留问题,不适用于上述目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