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退耕是我国实施的规模最大的生态恢复工程。其实施显著改善了国土生态安全形势,但其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耕地用途转换中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体制安排等方面。正确认识生态退耕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心理需求、感知和行为方式,既是相关学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又是建立可持续生态退耕机制的迫切需求。
本文选择经历过生态移民、目前正在进行退耕还林和种草养牛的广西古周生态恢复示范区,着眼于生态退耕的重要主体--农户,通过借鉴行为地理学“感知”和人文主义地理学“人对空间和大地的经验”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基于农户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所掌握的研究区的基本情况,采用数理统计、BP网络识别、分类变量的X2检验等方法,对当地农户的耕地价值感知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标,将农户对耕地价值感知的研究内容分为农户的耕地价值内容感知、农户的耕地重要性感知、农户的耕地农业生产价值感知方式、农户的耕地用途转换价值感知方式4个方面。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农户的耕地价值内容感知分为基本保障型、保障与情感型和保障与全局型3种类型,其中耕地的就业和生活保障价值是研究区农户的统一认识;(2)耕地对于研究区农户而言的重要性突出;(3)研究区农户的耕地农业生产价值感知方式有3种,即耕地质量决定型、耕地效益决定型和综合效益决定型;(4)农户的耕地用途转换价值感知方式可分为新用途效益决定型、农民利益决定型和耕地本身决定型3类,以前两种为主。
在X2检验和交互分析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可将影响农户耕地价值感知的因素归结为现实的耕地生产条件、生态恢复项目经历、农户与外界沟通的机会、地位与责任、耕作生产在农户家庭生计中的地位、农户对目前耕作生活的满意程度、农户对耕作的主观重视程度、农户开辟新生产途径的主观意愿8个方面,并以此构建研究区农户耕地价值感知模式与形成机制。
土地的产量和收入是当地农户估计耕地租金的主要依据,通过典型案例计算,当地农户感知的平地租金为每年每亩200元,坡地为每年每亩100元。当地农户对耕地征用补偿数额的估计主要有3种途径:通过土地产出和收入计算的一次性征地补偿额约为每亩10000元;基于农户生活保障的计算结果为每亩20000元;参考下南乡的例子得到的结果为征用作农业生产每亩8000元,征用作商业用地每亩3-4万元。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区的生态恢复相关政策提出建议,包括循序渐进地开展退耕、采用灵活多样的退耕方式、进一步扩大种草养牛的规模和建立生态恢复效益的宣传机制4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