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在饲料中以大豆浓缩蛋白、肉骨粉替代不同比例鱼粉蛋白和等量添加不同脂肪源的方法,考察中华鲟幼鱼生长指标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确定中华鲟饲料中大豆浓缩蛋白、肉骨粉替代鱼粉的合适比例,筛选适宜的脂肪源。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鲟幼鱼生长、血脂和体成分的影响研究分别用大豆浓缩蛋白(SPC)替代饲料中0(R0,对照组),15%(R15),30%(R30)和45%(R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喂养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58.00±2.69g)10周,每组投喂3个重复,研究SPC对中华鲟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血脂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随替代比例的增加,中华鲟幼鱼的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逐渐降低,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FE在R30组出现显著差异(P<0.05),WG、SGR和PER在R45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逐渐降低。CHOL、TG和LDL-C含量在R30组出现显著差异(P<0.05)。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肌肉和肝脏水分逐渐升高,脂肪逐渐降低,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R30和R45组的肌肉和肝脏水分含量显著高于R0组(P<0.05),脂肪含量显著低于R0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血脂和体成分等指标,中华鲟幼鱼饲料中SPC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可达30%2.肉骨粉替代鱼粉对中华鲟幼鱼生长、血脂和体成分的影响研究分别用肉骨粉(MBM)替代饲料中0,15%,30%和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喂养中华鲟幼鱼(57.45±0.55g)10周,每组投喂3个重复。结果发现:除肝脏蛋白含量有差异外(P<0.05),随替代比例的增加,中华鲟幼鱼的WG、SGR、FE、PER、肥满度、肝体指数、体成分、CHOL、TG、HDL-C和LDL-C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血脂和体成分等指标,中华鲟幼鱼饲料中MBM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可达45%。3.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中华鲟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血液指标的影响研究以鱼油(FO)、大豆油(SO)、花生油(GO)、菜籽油(RO)、玉米油(CO)、鱼油+猪油(FPL)、猪油(PL)为脂肪源,配制7组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喂养中华鲟幼鱼(47.52±1.44g)10周,研究不同脂肪源对中华鲟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血液学指标及体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FO组的WG和SGR与SO和CO差异不显著(P>0.05),显著高于其他四组(P<0.05);FO和PL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GO组(P<0.05)。2.不同脂肪源对中华鲟幼鱼的肝体比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3.GO和PL组的肌肉水分显著高于FO(P<0.05);FO组的肌肉脂肪显著高于CO和PL(P<0.05),而显著低于SO(P<0.05)。PL组的肝脏水分显著高于其他六组(P<0.05);脂肪显著低于其他六组(P<0.05)。4.CO、FO、SO组的CHOLTG显著低于GO、PL和FPL(P<0.05);PL组的HDL-C显著高于FO、SO(P< 0.05);FO、SO组的LDL-C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FO、GO、CO组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SO、PL和FPL组(P<0.05)。在本试验中,以生长和生理指标为判断依据,鱼油是中华鲟幼鱼饲料中最优的脂肪源,玉米油可以和鱼油取得类似的效果,大豆油次之,菜籽油、猪油和混合油效果相近,花生油效果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