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民生之本,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资本。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政府或第三方建筑商征走,土地原始作用发生转变,不能再被用作农业生产,农牧民也不能再依赖土地为生,失地群体数量急剧增加。失地农牧民处于社会底层,受教育水平较低,普遍缺乏非农就业技能,失去土地后,不仅收入减少,基本生活保障也存在较大困难,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分析影响失地农牧民就业的因素及成因,提升失地农牧民生活质量和就业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拉萨市失地农牧民的就业现状为例,展开实地调研,根据调研数据完成论文撰写。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失地农牧民就业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方法、思路框架及创新点与不足,明确研究重点与难点,确保预期研究目的。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概念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利用相关理论支撑本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第三部分以堆龙德庆区乃琼镇的失地农牧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法进行实地调研,从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受教育情况、职业分布、就业渠道和家庭年收入变化情况,失地农牧民就业的影响因素出发,对失地农牧民就业现状进行综合全面分析,揭示失地农牧民就业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指出了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当前失地农牧民的就业状况不乐观,从自身层面看,失地农牧民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缺乏非农就业技能,等、靠、要思想严重,思想认识过于保守,语言沟通存在障碍,法律意识淡薄及宗教信仰重于家庭经济增长态势,且就业积极性不高,就业质量偏低,收入偏少,就业渠道窄且缺乏稳定性等;从政府层面看,政府帮扶引导不足,小额贷款等金融帮扶政策不足,就业指导培训服务少,补偿方式过于单一,就业信息不流通等;此外,中介组织、就业服务指导机构、市场等第三方组织的帮扶参与度不高,提供就业安置岗位较少,无法容纳大批剩余劳动力。第五部分关于解决失地农牧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加强失地农牧民文化素质建设,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充分发挥农牧民的主体地位;增强失地农牧民物质资本储备量,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确定统筹城乡一体的观念,建立城乡一体化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保障体系,拓宽就业渠道,确立政府、社区、第三方组织就业服务主体多元化体系,保障失地农牧民就业。最后是结语,对全文作出总结概括,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