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理论视域下的《米拉日巴传》研究 ——以桑杰坚赞所著版本为例

来源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tw8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拉日巴传》是藏族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传记文学著作,其作者是噶举派著名僧人桑杰坚赞(1452-1507)。15-16世纪的西藏地区,封建农奴制经济高速发展,藏传佛教各教派势力同地方封建势力高度结合,竞相争逐。在这样的背景下,《米拉日巴传》的创作承载了桑杰坚赞教导人们敬信佛法,求道解脱的传教目的和借噶举派高僧米拉日巴的传奇事迹振兴噶举派宗风的宗派理想。在《米拉日巴传》的具体内容情节中,蕴含着噶举派大手印教法的修行内容和作者桑杰坚赞“护教护派”的创作理念。本论文运用传记文学理论体系对桑版《米拉日巴传》进行剖析,分析桑杰坚赞按照何种思路进行写作、运用了何种具体的写作手法、除传教布道外还要达到何种创作诉求等创作的具体问题,借以探求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次第和僧侣作家“护教护派”的情结对藏传佛教高僧传写作方式和创作内容的具体影响,将文学理论同宗教学知识结合,为藏传佛教高僧传记的研究探寻一个突破传统的思路和视角。本论文由绪论、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主体部分包含五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选题缘由,指出目前国内学界尚未有运用传记文学理论体系对《米拉日巴传》进行研究的成果,同时指出将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次第同传记文学理论相结合之后对该本传记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步骤;其次通过对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及对本论文所运用传记文学理论和藏传佛教密宗知识的简单梳理,指出本论文具有充足的研究空间和坚实的研究基础。第一章主要分析《米拉日巴传》中历史事实和传记事实的异同。通过将《米拉日巴传》中记载的米拉尊者生平事迹同藏族史籍中权威性较高且记载米拉尊者生平事迹相对详细的《青史》和《洛绒教法史》这两本教法史籍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之处,以此为研究切入点,指出本论文需要从传记事实的选择、结构原理、阐释策略和虚构现象等方面对这些不同记载的原因进行详细研究。第二章在厘清米拉尊者的生平事迹同藏族史籍中所记存在不同之处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桑杰坚赞对《米拉日巴传》中历史事实和传记事实进行别择的依据和标准,指出桑杰坚赞是按照塑造米拉尊者的超凡形象、体现佛教基本教义、体现噶举派教法殊胜性和具体修行内容等标准对传记事实进行选择。第三章主要分析《米拉日巴传》中的虚构现象。首先将传记中虚构的情节内容列出,然后逐个分析虚构的原因,探讨虚构的目的,最后以小见大,归纳总结《米拉日巴传》以及藏传佛教高僧传记中虚构的本质。第四章主要分析《米拉日巴传》的结构原理。该章对桑杰坚赞运用噶举派密宗修行次第,即按照噶举派大手印瑜伽教法的修行步骤对《米拉日巴传》的内容情节进行谋篇布局的手法进行分析,揭示其创作是要达到显示噶举派教法殊胜性、向读者群体传递噶举派教法修习理念的目的。第五章主要分析《米拉日巴传》的阐释策略。该章主要探讨桑杰坚赞对米拉尊者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怎样的叙述阐释,以及进行这种叙述阐释的具体目的,进一步点明“护教护派”创作理念对该本传记创作的影响。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的写作思路和要点做出总结:第一,该传记中所写米拉尊者生平并非完全符合史实,而是桑杰坚赞出于弘扬噶举派宗风的目的,在所有史料中选出符合创作意图的部分,按照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密宗修行次第进行结构编排、适度虚构和阐释后向读者群体做的文学呈现。该传记的创作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格鲁派以严守戒律,遵循先显后密修行次第为标榜的有效回应,其创作诉求不只是弘扬噶举派宗风,更包含了维护教派利益的现实需要。第二,本文通过单个案例为藏传佛教高僧传记的研究提供超越传统的思路和视角,即运用教派修行内容和作家的“护教护派”理念去解读文本,以期能够挖掘出此类传记更多的宗教思想和人文内涵。
其他文献
礼物,作为人类社会中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教育场域中的礼物本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纯碎的情感互动,但是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的却是教育场域中礼物的异化问题。本文主要选取两位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学校生活以及访谈的方式,了解目前教育场域中礼物异化的真实情况,希望探索出如何使教育场域中的礼物回归本性的对策。本研究中的礼物指的是在教育场域中师生之间、家长和
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从国家的八七计划到最新精准扶贫政策的出台显示出我国对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念。但是脱贫的任务不是一时的,也不是单靠为贫困地区修建基础设施实现的。想要使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且不出现二次返贫,就需要把扶贫资源精准的用于贫困群体身上,根据贫困地区当地的特色资源和优势,充分发展具有特色的扶贫产业,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计划的实现。本文的研究是该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绩斐然。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便捷的网络与大量的信息在大学生与纷繁的社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连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多样,使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接续努力,就要求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树立远大志向。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立场坚定、观点正确、态度积极,但也存在着部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深入推行和贯彻,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之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进入了融合创新的关键窗口期,行业内公司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如何吸引并挽留人才成为企业战略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股权激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长期激
温西X区块属于高温(84.2℃~90℃)、中盐(矿化度10967~15283mg/L)、低渗(平均渗透率为49×10-3μm~2)稀油(原油粘度0.7m Pa·s~3.2m Pa·s)油藏。该区块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泡沫驱以来,泡沫试验区主要生产井组的含水率小幅度降低(由98%降低到90%)、日产油量快速上升(由2t上升到8t),增油降水效果较为明显。但2016年1月开始,试验区生产井开始间断
在我国城市不断扩张与转型的背景下,大量工业建筑逐渐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逐渐空置或废弃工业建筑。近些年,随着城市经济、产业、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城区范围内的旧工业建筑逐渐被有效利用,并逐渐成为新产业的催化剂,其高效、独特的空间品质与新产业产生了诸多碰撞。但不可忽视的是,位于城郊或远郊的旧工业建筑,却因为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与密集的劳动要素而被忽视,形成了消极空间场域。但是作为可激活
色彩在人的视觉感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眼对建筑色彩的识别度要高于对形体的识别度。人眼通过物体表面所反射的色光来识别色彩,其电磁波本质对人具有一定的知觉影响作用,此外,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色彩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具有联想和象征效应,同时,不同色彩也具有了不同的表情,代表着不同的情绪意义,例如,红色让人感到兴奋、蓝色让人感到镇静、橙色让人感到温暖……因此,色彩心理效应伴随色彩而客观存在,在我们的
成长于数字网络时代的“90后”,一度以“非主流”“脑残”的另类形象进入大众视野。但随着年龄和现实的客观需要,“90后”逐渐登上历史的前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发出声音、发挥作用,刷新了大众对这一群体的认知。而这一认知转变的过程,离不开媒介话语对“90后”群体的身份建构。本研究首次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探究《中国青年报》(2007-2019)对“90后”的媒介话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型制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不同机制文化下形成的建筑是属于当地人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变化而建造的居住足印,是有血有肉、各有特色、具有人文精神的独特个体。保护不千篇一律建筑的人文内涵是人类居住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应当探索地域特有的生存认知方式、生态意识以及民族精神情感。本论文主要探讨目前尚未被人熟知与关
1978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个转折时期。“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长达十年的思想浩劫的终结,我国急需打破“文革”留下的思想枷锁,进行思想解放。但自5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将知识分子视为“资产阶级”的代表,通过“又红又专”口号的宣传,将政治与业务对立起来,“知识越多越反动”成为了人们的信条,这些教条主义思想仍牢牢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世界。“文革”留下的思想僵化和思想禁锢不被打破,思想解放就只能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