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引起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脑卒中也是导致居民残疾及死亡的第一大病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70%-80%。如何有效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颅内外血管堵塞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早期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恢复其血流灌注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以机械取栓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方式可使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获益,血管再通率达59%-88%,但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约为46%,血管再通率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差异可归咎于缺血性再灌注损伤、高龄、中重度卒中、手术并发症及血管开通延误等因素,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为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他汀类药物具有抗氧化应激、保护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基础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研究也发现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改善临床预后。目前,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早期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否改善功能预后仍不明确,仅有少数单中心、小样本研究,证据等级较低,且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因此,本多中心研究旨在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早期联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其它7家综合卒中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其分为他汀组(200例)和非他汀组(47例),倾向评分匹配按最邻近匹配方法1:1匹配后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各43例,分析比较倾向评分匹配前、后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主要疗效指标为90 d mRS评分,以神经功能改善、神经功能恶化为次要疗效指标,以症状性颅内出血及90d死亡率为安全性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两组患者倾向性匹配前后基线资料比较:倾向性匹配前,他汀组糖尿病比例(20.0%VS 4.3%;P=0.010)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2.53±0.88 VS 2.18±0.68;P=0.017)高于非他汀组,他汀组OTD(120(60,198)VS 90(33,141);P=0.025)、OTP(263(188,345)VS 208(155,271);P=0.005)及OTR(360(274,445)VS 309(248,397);P=0.032)时间较非他汀组延长,静脉溶栓率(36.0%VS 57.4%;P=0.007)及基线NIHSS评分(13(10,16)VS 17(13,21);P<0.001)更低。倾向性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倾向评分匹配后疗效性指标比较:与非他汀组相比,他汀组90 d mRS评分0~2分占比(58.1%VS 34.9%;P=0.031)和神经功能改善占比更高(72.1%VS 42.9%;P=0.006),而神经功能恶化占比更低(9.3%VS 28.6%;P=0.023)。3.两组患者倾向性匹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他汀组和非他汀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14.0%VS 20.9%;P=0.394)。然而,他汀组90天死亡率比非他汀组更低(7.0%VS 25.6%;P=0.019)。4.不同神经功能预后患者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年龄、基线NIHSS评分、侧支循环、ASPECTs、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均为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均P<0.05)。将倾向性评分、年龄、侧支循环、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线NIHSS评分纳入多因素分析,侧支循环(校正OR:5.562;P=0.001)、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校正OR:3.350;P=0.022)均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对于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与良好神经功能预后存在相关关系,且安全性良好。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影响这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