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riggerfactor(TF)是大肠杆菌中新生肽链所遇到的第一个分子伴侣,具有肽基脯氨酰基顺反异构酶(PPIase)活性,由4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质量约为48kD。TF分子可以分为结构和功能都相对独立的3个结构域:N端结构域(1—145),M结构域(146—251)和C端结构域(252—432)。已知TF的N端可以和核糖体结合;M结构域具有PPlase活力:C端结构域的功能目前仍不清楚。
为了研究C端结构域的功能,确定TF与被帮助蛋白质底物的结合部位,进一步了解TF帮助蛋白质折叠的机理,笔者应用广泛用于监测蛋白质折叠过程中出现的中间态和疏水结合部位的疏水荧光探针4,4’-dianilino-1,1’-binaphthyl-5,5’-disulfonicacid(bis-ANS)研究了bis-ANS与TF及其C端缺失43个氨基酸突变体TT389的结合性质。结果表明bis-ANS能与TF紧密结合,解离常数(Kd)为15.1μM,TF389与bis-ANS几乎不结合;bis-ANS与TF分子中151位Trp残基之间存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根据Forster理论计算出Trp(能量供体)与bis-ANS(能量受体)之间的距离为33.1A。在紫外光照条件下bis-ANS能共价标记到TF分子上,本文制备了bis-ANS共价标记的TF并研究了其性质。通过胰蛋白酶水解和质谱分析,确定了bis-ANS共价结合在TF分子C端Asn391-Lys392肽段上。分子对接(moleculardocking)的结果表明bis-ANS结合在C端结构域形成的疏水口袋中。发现bis-ANS共价标记的TF完全丧失了在体外帮助GAPDH和Lysozyme复性的能力,但不影响其形成二体的能力。这可能是由于bis-ANS的结合有效地屏蔽了TF分子中与底物结合的部位,使其不能有效与底物结合,据此推断TF分子中的bis-ANS结合部位与底物结合部位是重合的,但可能与其二聚化部位无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C端缺失突变体TF389几乎完全丧失了分子伴侣活性,且不能和bis-ANS结合。表明TF分子中C末端的bis-ANS结合部位,在其发挥分子伴侣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角X-射线散射(smallangleX-rayscattering,SAXS)是直接探测蛋白质分子大小和形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运用SAXS研究了TF、NM和MC片段及C末端部分缺失突变体TF419、TF360在溶液中的结构及脲诱导的去折叠过程。用Kratkyplot和Guinierplot计算出了TF、MC、NM、TF419和TF360在溶液中的分子旋转半径(Rg)。用Kratkyplot,Guinierplot和integratedSAXSintensity研究了这五种蛋白质被脲诱导的去折叠过程。通过p(r)function计算出了TF、MC、NM、TF419和TF360在溶液中的低分辨率结构并与晶体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TF的三个domain既相对独立,彼此之间又存在相互作用。N-domain在结构上相对独立,缺失N-domain后,MC在溶液中的结构与晶体结构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变化但稳定性降低;缺失C-domain后,NM的三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稳定性也降低,说明C-domain的结构完整性对维持TF分子的整体构象和结构稳定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