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末,翻译研究经历了一场“文化转向”,这一新的模式突破了规约性、经验性、模糊性、片面性的传统研究模式,更加强调对译作的描述和解释的功能。随后,多元系统理论的问世加速了“文化转向”的进程,人们开始意识到翻译是一项受规范制约的活动,一个有目的的行为,以及改写和操纵的一种形式。
创造性叛逆这一理论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伯特·埃斯卡皮首先提出来的。他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即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与叛逆其实根本无法分隔开来,它们是和谐的有机体。
创造性叛逆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因而有着更多的研究空间。它有助于外国著作在不同层面上的传播,同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文。此外,它还可以揭示出一些潜在的涵义,从而再现原作的价值。创造性叛逆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学著作跨越地域、时间和空间而被人们普遍接受。《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闪亮的里程碑。霍克思和杨宪益著的全译本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些都足以令它成为研究创造性叛逆的理想文本。两者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创造性叛逆产生的大背景——文化转向和多元系统理论。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本文涉及文学翻译的双重性,创造性叛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为了理清众多理论的交错关系、清楚呈现创造性叛逆这一理论如何衍生而来的理论痕迹,作者还归纳出了一张理论分析演示图。以上述理论概念做基础,第三部分对红楼梦两个全译本予以对比分析从而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第四部分对创造性叛逆行为对文学的种种影响作了梳理,以期拓展和深化创造性叛逆对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影响的研究。文章的第五部分对全文作出了总结。
本文基于图里的翻译理论,勒菲弗尔的操纵改写理论和德国学派的目的论,采用描述一解释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作者通过图表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创造性叛逆的理论根源,并且从这一全新角度客观地分析了《红楼梦》译本。作者对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位译者原文版本的选择、文化背景、目的和翻译策略作了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这两个译本各具特色且都为原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作者旨在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创造性叛逆,从而更为客观地施行文学翻译评论。同时,作为一名《红楼梦》迷,作者希望从这一全新角度分析《红楼梦》译本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中国古典著作的翻译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