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要面对其发展之后带来的系列问题(如能源、环境、污染等),人们必须正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寻找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提出后,迅速成为全球学者讨论的热点议题,其突出体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必须协调发展的理念。随着研究分析的不断深入,如何定量化研究可持续发展成为该项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成为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生态足迹方法因其概念形象生动、内涵丰富、操作方便而成为定量化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对生态足迹方法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剖析,选择地理位置和生态发展影响重要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异常突出的太原市为研究对象。对太原市近十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对太原市10个(县)区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差异分析。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在研究区域进行应用实践与探索,并进一步提出在生态足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寻找太原市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采取的方法和对策。在2000-2009年间,太原市人均生态赤字从4.6697hm2/人到8.9755hm2/人,增大了1.9倍,2008年达到极大值,为8.9755hm2/人,与2008年人均承载力比较,是其的27.7倍。太原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是截然相反的,而与生态赤字的变化趋势几乎是同步,其原因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尽管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草地的退化、森林资源的破坏等因素,造成太原市总生态承载力总体上有减少的趋势,而人类对生态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又造成生态足迹迅速增大,生态赤字总体上逐年变大。通过分析得出太原市2000-2009年对资源的利用率逐步提高,产生相同的GDP值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小,生物资源消耗对环境产生的生态压力指数(ETI)级别为5级(即生态安全状况为很不安全),生态可持续程度(EFI)为严重不可持续。在2000-2005年间,太原市生态占用指数(EOI)均为4级,表明社会较富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经济协调指数(EECI)均为2级,表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协调性有所提高,但总体上较差。总之,太原市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太原市城市发展本文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总体为减少生态足迹,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个人方面,如合理安排消费,选择绿色产品;二是社会方面,如改变能源结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能源利用率;以上都可拓展城市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