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租佃关系、农家经济、乡村政治等小农经济、社会的角度,对各类农户对近代江苏地区棉花品种改良的态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正文共分四章,各章主要内容、观点分述如下:第一章分析上海近郊的棉种改良情况。上海近郊以自耕农为主,同时租佃关系十分发达。佃农受租佃关系的制约,而缺乏改良农业的动力:押租和预租,使其在农业经营上富于保守性,不愿种植需肥量大或影响多熟制的新品种;缴租时间限制其不愿种植成熟期晚的美棉;由于田场面积太小,他们不愿种植不适合手纺的改良棉。过小农因其田场面积太小,无论如何努力其农业增产收益亦有限,因而缺乏改良农业的动力。中、上等农民田场面积较大,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为农业收入,因而蕴藏着改良农业的动力。棉作推广机关从本区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中、上等农民作为农业改良初期的主要对象,这是可以理解的选择。事实也证明这一做法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章分析徐州地区的棉种改良情况。徐州地区经营式地主和富农比较多,小自耕农为数亦不少。阴花现象的普遍存在、美棉价格的长期低落、畜力的缺乏,以及农民教育文化程度的低下等因素,深刻地制约了美棉推广事业的顺利进行。江苏省立麦作试验场将美棉推广的对象锁定在中等自耕农和大农,努力为他们提供植棉技术指导。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积极组建合作社,为社员生产、运销美棉提供金融扶持,使农民从种植美棉中得到实际利益。此外,县政府运用政权力量禁绝閧花和私售棉花。这一切都共同推动了美棉推广事业的发展。本章的研究表明:在农民教育文化程度低下、农村金融力量有限等情况下,首先选择知识文化程度较高且经济条件较好的中等自耕农和大农,让他们先从农业改良中得到实际利益,再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来吸引其他农民主动参与农业改良,未必不是农业推广的有效途径。第三章分析苏北盐垦区的棉种改良情况。苏北盐垦区是一个赤贫型的佃农社会,租佃关系严重制约了该地区棉种改良事业的发展:顶首和写礼,使佃农无法租入能维持家庭生计所需要的合适面积的田场,由于田场狭小,农业收入无法养活全家,小佃农只能将农业当作副业,因而对棉种改良不感兴趣。花租在最大限度上榨取了佃农的劳动剩余,使他们为求稳产,不敢种植晚熟改良棉,也不敢在田场里单一种植改良棉。草租削弱了佃农改良土壤的能力,迫使他们大量种植苜蓿,而苜蓿的广泛种植,影响了晚熟改良棉的推广。严格限制粮食种植面积,使佃农因严重缺粮而不得不沦为走佃,从而导致良种散失;或者迫使佃农从事家庭纺织,不得不少量种植中棉,从而影响美棉推广事业的发展。棉花产销合作社的兴办虽曾推动了良棉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合作社为大农把持,加上未从根本上解决社员的贫困问题,棉作推广工作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欲改良农业,须改造农村社会,和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第四章先分别对各类农户的施肥、农具自备、受教育程度、兼业和离村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对各类农户对于选留棉种、中耕除草、防除作物病虫害等关涉棉种改良的各个环节的态度进行比较研究。论文认为,近代江苏地区小农经济和租佃关系均较发达,种地较多的中、上等农民和种地较少的下等农民在施肥、密植、间作、选种、中耕除草、防除棉作病虫害等关乎棉作推广的各个环节上均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因农业收入为其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而更关心农业生产,因此在银行部分解决了其购肥困难后,种棉时往往会施肥;后者则因经济力量薄弱或在实物分租制下、所得甚微,而很少在棉田施肥,虽然银行向他们提供肥料贷款,但他们多将贷款挪作他用。种地较多的中、上等自耕农因田场收入完全为自己所得,而更关心棉花品质和产量,其棉田密植、间作现象不太严重,当改良棉单产量高、且其市场价格提高时,他们一般愿意种植植科高大、市场价值更大的改良棉;种地较少的小佃农和小自耕农为了保证棉田稳产和解决生活燃料问题,其棉田盛行密植、间作,以便得到较多的棉秆和棉田副产品,他们一般不倾向种植植科高大、影响密植和间作的棉花品种。中、上等农民由于多在村力农,闲暇时间相对多些,再加上他们愿意改良植棉技术,因而他们生产的棉花品种纯度要高些;下等农民因终年忙碌,鲜有闲暇时间,再加上一般不自备轧花机和出于稳产的考虑,他们难以接受地方纯种主义,所生产的棉花种子纯度较低。中、上等农民因更关心农业生产和拥有较多的农具,他们一般勤于中耕除草,也愿意种植对中耕除草需求更高的改良棉;小佃农因更关心农业外收入,自备的农具又太少,以及投入大量人工后、增产的部分多为田主所得,而对中耕除草不重视,也不愿意种植对中耕除草需求更高的改良棉。中、上等农民因知识文化程度相对高些,其吸纳新式棉作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要强些,他们一般愿意按照棉作推广人员指导的方法,捉虫、及时清理棉田、举行冬耕和实行轮栽,佃农则因严重缺乏大农具及忙于外出务工,而难以或不愿按照棉作推广人员提供的方法,防除棉作病虫害。凡此种种均表明,为使改良棉的优点早日为更多的农民所接受,在棉作推广初期,中、上等农民更适合作为棉作推广的对象,而下等农民则不适合。论文最后指出,从农业推广的角度来看,银行偏好吸收农村中的富裕阶层加入合作社,以期通过合作社的示范作用来吸引农民主动参加棉花品种改良,这是理智的选择。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推动了棉种改良事业的发展。因此那种认为合作社将贫苦农民排斥在外,并由此对合作社运动评价不高的观点颇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