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为理论背景,结合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以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在吸收较为前沿的开放的性别观念的基础上,加入文艺理论家罗兰·巴特研究(法国历史学家)米什莱作品时所推崇的米什莱的独特女性观,即女性之血的节律,有一种独特的功能。可以使不动时间叠合于运动时间。由此,引发我们对性别及其功用的特别关注。笔者提倡一种与电影文本创作密切相关的“广泛的性别意识”,对于广泛性别意识的涵义及其相关概念,笔者在论文第二章有详细的阐述。
笔者试图建立一种与性别有关的电影叙事模式来研究具体的电影文本,即人物成长模式,将女性或“母亲”始终置于叙事或历史的终结之处,同时也是生成之处。笔者在第三章中,将人物成长模式与具体电影文本相结合来更好的说明广泛的性别意识的可能性。
广泛的性别意识,旨在探索人物性别在电影中更为广泛的功能或作用,以及这种功用发挥的空间与可能性;提倡重视人物性别或人物身份与电影主题意旨的密切关系,将我们对人物性别设置的认识更加深化并广泛化。
本文尝试将“性别”问题这一性别研究的课题引入电影的创作过程,建立一种与电影创作和解读密切相关的更为广泛的性别认识,并试图建立批评者的这种意识。着重从电影中人物性别设置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电影中的性别现象,以及由人物性别所引发的讨论和问题。特选取两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外电影为分析实例;并在后面简要的分析了中国电影人物性别意识的特点,最终落脚于中国电影的现实中来。探讨一种更为广泛的性别认知的可能性,从而渴望开启一种全新的创作与批评视角,一种更为广泛的适合电影创作实践的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