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各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2002年末,我国共有中小企业17.08万户,共吸呐就业人员3615万人。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比较迅速,特别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广东、浙江、江苏三省,中小企业单位数量及其从业人员数量占比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行业分布来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已经十分广泛。除了航天、金融保险等技术、资金密集度较高和国家专控的特殊行业外,广泛地分布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竞争性、劳动密集性行业,如一般加工制造业、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等。从经营绩效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总体仍然体质较弱,缺乏竞争力。
我国不少机构都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成果显示,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从企业间接融资渠道分析,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因素主要是:(1)中小企业自身体质弱,素质差;(2)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然结果;(3)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信贷配给;(4)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存在对中小企业“信贷歧视”的现象;(5)社会征信系统尚待完善;(6)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亟待健全。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多地依赖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中小企业更加依赖债务融资,在债务融资中又主要依赖来自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比金融市场更为落后,因此,从外源融资尤其是金融债务融资寻找突破口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而言是比较实际的选择。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专门或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本论文将这类银行机构定义为“中小企业银行”,指以专门或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经营目标或业务范围的银行机构,包括专门或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等。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中小企业银行可以弥补我国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的断层,接合中小企业的资金链。以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主的银行机构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熟悉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具有优势;(2)金融产品不断创新,能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变化;(3)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以外的金融服务。
本文从规模选择、产权或治理结构选择、经营目标选择三个方面对何种银行适宜于提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进行了分析:(1)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发展成为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根据国外实证研究,中小企业融资存在“小银行优势”,主要原因是中小银行较之在银行更适宜于开展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2)在结构健全,竞争充分的金融市场,银行的产权或治理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不应造成影响,不能将民营银行的资本结构与其资产结构等同起来。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落后,结构和模式极为单一,不能内生出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制度和机构的情况下,或许建立民营银行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3)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并存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格局对转轨期的中国应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上应是分工合作、相互弥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对我国建立中小企业银行体系的方案和路径进行了思考。本论文提出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体系建立的合理方案应是:现阶段选择条件适宜的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将其改造成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和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新建民营银行的试点。国内金融机构的改造和金融环境的重塑基本完成后,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允许民营银行参与竞争。银行主体的分工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将主要解决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和固定资产方面对中长期银行贷款的需求,对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低息或贴息贷款;通过融资推动社会信用机制和信用环境的建设;采取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参与中小企业培训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打通融资渠道。中小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按市场原则向城市和农村中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在发展民营银行方面应先清理和健全“存量”,再发展“增量”。现阶段可以在部分条件成熟、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进行设立民营银行的试点,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目标基本达到、体质有较大改善时,可放开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金融管制。在中小企业商业银行体系构建方面,可以考虑重塑县域经济中的中小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向贷款业务相对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体系构建方面,可以采取新建或改造现有政策性银行的方式。
中小企业银行要实现稳健、健康、安全经营,除了在内部要形成一整套贷款风险识别、评估、防范和化解的方法外,在外部也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结构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机制。
本论文对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评估和防范进行了思考。在贷款风险评估方面,指出中小企业贷款评估的侧重点是:应重点评价企业家个人素质和管理水平而不是企业信用能力,应重点评价产品市场前景而不是过去的经营表现和现在的财务状况,对中小企业财务指标的评价应与同行业中小企业分析比较,而不是行业平均水平比较,并且发展了一个风险评价模型。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防范方面,提出了3条风险防范措施:(1)在贷款信用结构的设计上,将企业的有限责任与企业法人代表或主要股东的无限责任相结合,防范道德风险;(2)发挥中小企业银行贴近企业的优势,了解并力争能控制企业现金流;(3)建立最终损失分担机制。
本论文最后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问题进行了阐述。回顾了我国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的历史,比较了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通行作法,指出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五个问题:(1)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未建立最终损失补偿机制;(2)担保基金缺乏保值增值的途径,运用效率较低;(3)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尚未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4)种种客观原因限制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作用的发挥;(5)缺乏对担保行业监管法规。同时,提出了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政策建议:(1)尽快出台针对担保业的行业管理法规;(2)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补偿机制;(3)担保机构与银行建立协作关系;(4)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第一章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概况。从区域分布、行业分布和经营绩效等方面说明了我国中小企业总体发展现状,从中小企业自身缺陷、信贷配给和信息不对称等六个方面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从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入手,得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必须要建立中小企业银行的结论。从规模、产权或治理结构、经营目标责三方面分析了究竟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国有银行还是民营银行、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更适宜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第三章通过分析台湾的实践案例,提出我国应建立多层资的中小企业银行体系,对中小企业银行体系建立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是作者对中小企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与防范问题在操作层面上的思考。提出了对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评估的一套方法,推导出了风险评估模型,并提出了中小企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潜在贷款风险的几条措施或途径。
第五章对与中小企业银行经营密切相关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