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再生混凝土是对废旧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既能解决建筑垃圾的堆放问题,也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但再生骨料表面附着有老旧砂浆,且在制备过程中骨料内部易产生大量裂纹,导致其存在压碎指标大、吸水率高等缺陷,这些缺陷严重影响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为提高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本文通过外掺的方式加入玄武岩纤维,从宏观指标、微观结构等方面分析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玄武岩纤维掺量对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抗氯离子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生混凝土是对废旧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既能解决建筑垃圾的堆放问题,也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但再生骨料表面附着有老旧砂浆,且在制备过程中骨料内部易产生大量裂纹,导致其存在压碎指标大、吸水率高等缺陷,这些缺陷严重影响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为提高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本文通过外掺的方式加入玄武岩纤维,从宏观指标、微观结构等方面分析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玄武岩纤维掺量对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抗氯离子渗透、抗冻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进行快速碳化、RCM法抗氯离子渗透及快速冻融循环试验,实测碳化深度、非稳态氯离子迁移系数、外观损伤、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等指标,分析玄武岩纤维掺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其耐久性的影响。(2)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和抗冻性能先增后减,50%取代率下的再生混凝土显示出优于天然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和抗冻性能;而随着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先降后增,100%取代率下再生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天然混凝土更接近。(3)掺入玄武岩纤维可以提高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但玄武岩纤维的掺量不是越多越好,存在一个最佳掺量。对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而言,玄武岩纤维的最佳掺量是2kg/m~3;掺入4kg/m~3的玄武岩纤维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提高效果更明显。相较于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能更好地表征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掺入4kg/m~3的玄武岩纤维能最有效地降低再生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4)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进行观测,结合损伤理论和复合材料理论分析了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损伤机理和纤维的增强作用。(5)根据试验数据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碳化、氯离子、冻融损伤模型,建立的模型可以简单准确的反应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损伤规律,为工程实际提供参考。图29幅,表17个,参考文献119篇。
其他文献
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冻融作用下特定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及净化技术研究”为依托,针对利用自然冷能修复重金属污染黏性土周期过长的问题,拟利用冻土在融化过程中的重复冰分凝机制来增大土体在冻融过程中的补水量,以缩短修复周期。以黏性土为研究对象,设置双层补水层,在开放系统下进行了土柱的单向冻结和融化试验。在融化的过程中,通过中部的加热板对土柱进行局部的加热,强制形成部分融土。研究在不同的冻结和加热
随着浅部资源的枯竭以及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巷道开采的深度不断增加,在高地应力、开采扰动大的的深部工程中,巷道围岩易发生变形破坏。巷道支护结构的稳定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为了保持巷道稳定,大多采用喷射混凝土进行支护;但是普通喷射混凝土韧性差,易发生脆性破坏,影响施工作业安全。本文以“纤维间距理论”与“复合材料理论”为基础,进行聚合物复合纤维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为更好地指导现场工程运用,采用实地水
基于“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背景之下,加强学科育人理念,让数学走进生活,比如党史教育融入数学课堂,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为此,我们抓住“红色革命基因”的教育契机,开展主题项目式教育实践,将数学融入生活,融入劳动,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时时处处育人.本文旨在探索让党史教育能够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真正得到有效开展、落实的案例,以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常态化,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钢筋混凝土梁存在结构缺陷的情况在全世界范围内十分常见,解决梁的承载能力不足、变形较大、裂缝过宽等常见问题,对于保证梁工作表现、提升工作寿命有重要意义。目前提升钢筋混凝土梁工作性能的方法普遍存在成本高昂、耗费更多自然资源、操作步骤繁琐等缺点。为了达到成本低廉、工艺简单、节约资源的目的,本研究将磁化水这一绿色技术运用到钢筋混凝土梁受弯试验中。以磁化水代替拌制混凝土所需的自来水,对制作而成的梁进行四点抗
太阳能采暖系统与空气源热泵采暖系统均为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建筑物提供热量的清洁能源供热系统。但在实际应用中,单独的太阳能采暖系统的运行完全依赖于气候条件和昼夜变化,运行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较差;单独的空气源热泵采暖系统能效受环境温度的限制,在低温环境下其能效系数和供热能力均存在较大幅度的衰减。基于两种系统的优缺点,本文提出了太阳能-空气源复合热源热泵系统,就其在太阳能资源较富区及城市集中供热系统未覆盖区域
[目的]分析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历史数据和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的情景预测,运用InVEST模型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2020年和2050年的产水量、碳储量、生境质量、土壤保持量这4种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借助Spe
吊车梁、桥梁和海洋平台等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但承受静载作用,而且还承受疲劳荷载作用。由于普通混凝土相较于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自重大和抗变形能力较差等缺陷,而全轻混凝土虽然具有轻质、抗变形能力强等优点,但却限于原料成本高和筒压强度较低及振捣时粗骨料易上浮等缺陷。因此,为了兼具普通混凝土和全轻混凝土的优点,且又能最大限度地抑制其各自缺陷,本文以全轻混凝土为基准,通过等体积率取代部分轻粗、细骨料方法,分别形成
建筑环境人体热舒适性的研究,有助于室内热环境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地板辐射采暖和散热器末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末端设备,两种末端舒适性的比较大多在微气候室进行,很少在实际运行建筑中进行比较。因此,本文对焦作地区末端可控住宅进行了现场实测和问卷调查,研究两种常见的供暖末端对热环境以及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研究两种末端的室内热环境特性。地暖末端房间竖向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无明显分层
粗骨料在新拌混凝土中体积约占70%,其形貌、级配、粒径等特征参数的变化对新拌混凝土的流变特性和力学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开展骨料特性对新拌混凝土流变特性和力学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对指导混凝土结构工程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粗骨料形貌、粒径、级配、种类等骨料特性为研究对象,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对粗骨料形貌进行了系统的量化表征,利用混凝土流变仪、压力机等试验装置,开展了新拌混凝土流变特性和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