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中跌跌撞撞地走过了十几度春秋,这一过程的艰辛和成就可谓有目共睹。从传统的中国填鸭式教育到新型的创新型教育,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它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更是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感悟和体验。然而,受一些纲领性的应试要求,加上大部分一线教师对国家课程实施要求不甚理解,反应一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漏洞百出。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教师的主体性的现象数见不鲜,甚至,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流于表面形式,抑或按照固定的程式进行课堂活动,不但没有使师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反而大大降低了师生的活跃和灵动性。因此,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关乎主体性发挥方面正面临着重大考验,如何确保课堂中师生主体性均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势必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环节和不可避免的解决要道,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本文主要基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通过教育实践切身观察和体会结合现有理论,与老师和同学互动交流,阅读浩如烟海的文献,对主体和主体性以及师生的主体性概念进行了进一步阐释,结合新课程标准和中国传统教育观阐释了发挥教师主体性的理论依据,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及人本主义教育观阐释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论依据,总结归纳师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课堂要素,对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主体性发挥的现状做了相应的总结和皈依,提取和总结了当下师生主体性发挥不当之处,并借助当下一线优秀语文教师的经典案例,分析解决问题之道,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解决措施之中,揭露了教学“伪主体”,树立一种“交互主体观”,通过师生与文本的紧密联系,搭建师生主体性发挥的桥梁。在评价机制方面,从评价方式、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等方面全面展开述评,力求建构课堂教学以及评价的完整统一体,以期疏而不漏。师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更重要的还是依靠教师如何调控和把握课堂,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迎合和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师生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的灵性,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仍需以教师强大的主体性去激发,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程式化进程和放任自流的不管不顾的局面。因此,新课程的实践能够继续进行飞跃式前进,离不开对教师的观念更新和业务培训,只有当真正的实践者能够对具体的理念展开操作,才能预见未来教育希望和梦想,传承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